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31日 星期五

    我留下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记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寄宿小学校长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31日 06版)

        遥远的乡村寄宿小学

        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再走130公里的路程,有一个马尔洋乡。马尔洋乡海拔3100米,四周全是高耸的昆仑山。马尔洋乡寄宿小学里有61个从没走出过大山的塔吉克族孩子。身高一米八的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是他们的老师。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出生在塔什库尔干县城,从喀什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离家50公里的班迪尔乡寄宿小学教汉语。兴冲冲的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到学校一看,教师宿舍是泥土地面,里面连张床都没有,这里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没待几天,他连招呼都没打,提着行李“逃”回了家。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的父亲是一位翻译,通晓汉语、维吾尔语和塔吉克语。老人说:“一个月挣两千块钱和教一个孩子知识,是不能画等号的,教书育人是在行善积德。”

        听了父亲的话,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回到学校。返校的那天,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买了两瓶白酒,在宿舍里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起不来床。这时,一个学生走到他床边,怯怯地说:“老师,起来给我们上课吧。”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说自己感冒了,不能上课。这个学生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拿着感冒药回来了。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听说学生买药的钱是他爸爸给他买本子的3块钱,一下子被感动了。他拿出5块钱,让学生用3块钱买本子,另外两块钱买一些糖,分给班上的同学。

        第一次把男人女人的活全干了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在班迪尔乡寄宿小学留了下来,天天和孩子们一起生活、上课。每当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到县城开会回来,准有一堆孩子守在大门口,见到他就扑到他身上又闹又玩。

        后来班迪尔乡寄宿小学盖了新教室,通了电,也有了手机信号。而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却接到通知,塔什库尔干县教育局任命他为马尔洋乡寄宿小学校长。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离开班迪尔乡寄宿小学时,孩子们拥在校门口送他。泪流满面的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终于体会到了当一名老师的幸福。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到马尔洋乡寄宿小学上任时,哥哥开车把他送到达坂下,由于大雪封路,他只能步行前行。20公里的路程,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走了11个小时,脚指甲都被冻掉了。

        这里的条件更差。没有电,冬天没有路,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前一任校长因为太苦已经辞职。除了他和十几个孩子,这里没有其他人。在这个几乎是新疆最西边的乡村里,早晨8点半天依然是黑的,他却要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饭了。

        吃完早饭孩子们便开始上课。十几个孩子分属学前班到三年级,基本上都没有汉语基础。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把他们集中在一间教室里,一同教汉语,到了中午,他还要一头扎进厨房,再给孩子们做午饭。晚上,等孩子们都入睡了,他还要充当保姆的角色,查房、给孩子们盖被子。

        就这样,他身兼校长、老师、保安、保姆、厨师,整整一个星期,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连即将订婚的女朋友也吹了。一肚子委屈的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哭了。他再一次“逃”回家,对父母说:“我不干了,我要辞职。”

        我终于懂得了当一名教师的责任

        为了逃离父亲的劝解,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摔门而出,直奔喀什市,借住在朋友家里。

        有一天,他在班迪尔乡寄宿小学教过的几个学生打来电话:“老师,我们几个考上中专了,都学的是汉语专业,多亏了小时候你给我们打的基础,我们以后也要回家乡,跟你一样当老师。”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拿着电话沉默了好一会儿。接完电话,他开始想学校,想马尔洋乡寄宿小学里的那些孩子们。这一次,他没有犹豫,很快回到了马尔洋乡寄宿小学。

        “我以前总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但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我觉得给孩子们教授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比我自己赚钱更有意义,我留下来,是为了让他们能走出大山。”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说。

        马尔洋乡的村落非常分散,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一个山沟一个村庄。最初,马尔洋乡寄宿小学只有十几名学生,全部来自离学校比较近的布户吉拉甫村和努希敦村,离学校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皮力村、热斯卡木村等村庄的学生并没有来上学。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教育,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用了20天时间走访了40多户村民。

        9岁的艾拉提就居住在热斯卡木村里,他的父亲加萨拉提以放牧为生,艾拉提天天跟着父亲学赶羊群。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的到来,让加萨拉提很意外。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说明来意后,起初遭到了加萨拉提的拒绝,加萨拉提说:“家里穷,没有钱给娃娃准备行李,而且这么远的路,一出去都不知道多久才能见到娃娃,所以我不同意。”经过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反复劝说,加萨拉提最后终于同意让他把孩子接到学校。

        通过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的努力,现在学校从学前班到三年级已经有61名学生了,也有了14名教职工。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说:“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全部。”

        (本报记者 王 瑟)

        压题照片: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来自亚心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