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网络上评出了我国十所学生生活最滋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居首。这所有着“小联合国”之称的高校,每年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灵活的教育方式、多元的校园文化、丰富的饮食、相对宽敞的住宿条件以及近年来高达98%的就业率,让这所以培养留学生为主的高校也吸引了我国大量的高分考生。
以对外汉语起家的北京语言大学今年迎来了五十华诞,今后北语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留学生的教学情况怎样?国内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记者走访了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
记者:众所周知,北语50年来向社会输出的人才是比较有自己的特色的,请您介绍一下北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李宇明:1962年,为了打造我国与世界的沟通纽带,培养知华、友华人士,教育部决定创办一所专门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大学,当时她叫做“北京语言学院”。如今的北语,已经从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育为主体的单科性预备教育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留学生数量也从成立之初的11名非洲学生发展到现在每年都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留学生。
北语的学科建设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类方面。基于这样的办学实际,我们把“笃志博学,修言敦行”作为北京语言大学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记者:大家都知道,北语校园里活跃着五大洲的不同面孔,他们的学习需求并不相同,您能谈谈留学生的培养情况吗?
李宇明:针对不同需求的外国留学生,北京语言大学提出建成“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首选高校”的目标,在留学生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学校紧密结合国际市场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分类指导,不断完善留学生的教育机制。
近年来,学校逐步建立中外本科生教育的连通机制,吸引更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本科生院系攻读学位,提高留学生在我国本科生专业中的比例。目前,北京语言大学逐步从最初的汉语言专业汉语言方向发展成为现在的2个专业8个方向,更好地满足了语言类来华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多元需求。
学校还在留学生教育中逐步建立起一个观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这一方面是在思想上要培养留学生的国际意识,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来判断事物;另一方面是在能力上培养留学生具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些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多文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记者:在北京语言大学里,留学生的数量超过我国学生。这一点是北语吸引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北语怎样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国内学生?对国内学生,北语的培养方向是什么?
李宇明:在我国本科生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学校积极发挥国际化优势,利用学校优质的外语教育资源,结合现有5个学科,23个专业的培养要求,逐步完善了“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小语种+英语”等培养模式,提供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尽可能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学校发挥语言、文化教学和跨文化研究优势,开展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通识教育,培养兼具国际化与民族化、基础性与实用性、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其他高校相较,北语的中国学生总量并不多,但近年来,学校的我国本科生凭借其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较高的外语水平、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申请出国深造、考研、就业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优势。
记者:您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想法?
李宇明:北语的外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眼光,不仅能以中国眼光看世界,更要以世界眼光看中国,这样的学生对我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看得更全面。北语学生的外语普遍好,许多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可以达到外语专业8级的水平。我希望北语的中国学生首先能够做到具有大情怀,就是爱国家、爱事业,其次要专业好,就是母语好、外语好、计算机好。这样我们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就会更有优势。
记者:请问,您认为在培养学生方面学校应该注重什么?
李宇明: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主题。我国教育20多年发展,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再有20年,我们的大学会造就更多人才。我们对未来有信心。中国的发展成就应感谢教育,教育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大学教育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学生是否敬重学术,热心知识创造?再如,学生对公民社会的关心不够。学校应当为公民社会服务,学生也当时时关心公民社会的发展。教育成功与否有很多评价标准,其中一个标准也许应该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有工作岗位,中国人都能去争取。”现代大学需要用国际化促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
(本报记者 刘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