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的创造动向一直为我们关注,从而有了“CAFAM未来展”项目和首届“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从青年艺术生态内容入手,可以引出多个值得深究的课题,比如: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格局的今天,中国年轻艺术家是如何对待在习惯上被视为“强大的西方当代艺术”的;他们对待传统、父辈的价值观、学院知识、社会空间的方式与以前的艺术家有哪些不同;在文化扁平化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新传媒方式是如何反映新一代艺术家创造的亚文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成熟文化之间是怎样演变与转化;什么是艺术语言的推进与创造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再度思考“艺术与生活”这个涉及艺术核心部分的话题。
从学院和大学美术馆的立场来说,此展还有一项重要的思考课题是:这些从各艺术院校毕业不久的、携带学院基因的、各类型的艺术家,他们在校期间与离开学校后,在广阔的艺术世界中打拼的表现,为学院内外文化生态关系的研究,为考察和思考中国艺术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问题,可提供有价值的参数。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探求,此项目重在对当今青年艺术生态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当下及下一个阶段中国艺术的可能趋势。辨别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他们是如何与现在的世界发生关系的;又是如何将此投射在艺术中的。展览的宗旨是强调“田野性”、“文献性”、“学理性”、“当下性”和“未来感”,并将作用与功能定位为“温度计”和“催化剂”。
我们采取了相对广泛的考察与征集的方式。首先邀请国内外80位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负责人作为“中国青年艺术”的“田野”发现者,提名了近300位35岁以下的艺术家,并给出提名理由。再由国内外、院内外专家组成的策展委员会,对提名人选及其代表作品,以及当下的创作问题和可能影响未来的现象,进行考察、梳理、分析,并展开讨论。最终遴选出95位艺术家的近200件作品,作为案例展出。从中归纳出“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六种视觉修辞,构成此展的框架。
我们尽量以多维的现象,离开既有的“策展人之眼”,或隔代相望的习惯,试着从年轻艺术家的视角观看,尊重他们的个人立场,探索与试验。这包括从传统内部的对艺术门类、自身语言和风格的推进实验,传统外部的注重对现存艺术格局或边界的触碰。这两类探索都离不开传统内部与外部的元素与养料,其结果都带有正能量的性质。各种来自于艺术内部与外部的复杂因素,最终由优秀艺术家落实在对“艺术语言”的创造与提升上。所以,对艺术语言的深度挖掘、新提示、创造力、实验性、未来生长性,是我们判断、评选参展艺术家的基本考量,同时也包括他们的思考力、对问题的敏锐度、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能力、对艺术、对生活、对未来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同代人的影响力等多维度因素的考察。这些,更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其作品“艺术”的部分。在研读他们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向自己提问,是怎样的社会状态诱发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艺术方法和趣味?在一个淤积了欲望、活力,甚至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的、极具实验性的国度里,我们相信这是激发艺术创造力的共有空间。尽管入选艺术家也存在完善个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展览中的作品并不完美,也缺乏更具原创力的、突出的创作案例,但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我们特有的文化营养以及文化自主性,在新一代艺术家作品中的反映。也看到中国艺术在将来为世界艺术提示新思维的端倪。
健康的艺术生态,是由丰富的“艺术物种”相互的比照与衬映所构成,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中生存。为适应新环境的变化,由各部分的共同奉献,滋生出新的种类与质量。艺术生态中的亚现象,经常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又是易被忽视的群类。它存在于其它物种之间的地带,与成熟物种一样,既与历史发生着曲折联系、又有对现实的敏感、也有对未来的判断。正是这些现象表层背后,潜隐着深层的时代文化背景与基因,在整体“艺术生态群”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去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了首次以一个学院为平台的国际艺术双年展:“超有机:首届CAFAM泛主题展”。今年又推出了关注青年艺术家的系列性展览:“CAFAM未来展”,并拟定为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就形成了两个自主策划的学术展,以应对当代前沿文化的挑战,对艺术史、文化史问题作当代的介入和思考,为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建构一个与国际对话的平台和与学院之外的鲜活艺术生态交汇的管道。这两个系列展览与其他教学性展览、专题性研究展、国际交流展及相关活动,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学院文化立场和学术的坚守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