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本报在一版头条刊发通讯《五十一年兴农路》,报道了江苏省镇江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51年扎根农村,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把百姓致富作为毕生追求的先进事迹。他身上所呈现出的知识分子品格和社会担当在江苏引起了强烈反响。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身心错位,憎恨别人的贪婪,宽容自己的欲壑;有的人躯体不健,却以满腔热血诠释完美人生;有的人灵肉分离,指责社会的不足,回避自己的道义;有的人二次创业,都结下‘农’缘,用三次探索彰显人格魅力。”淮阴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江应中教授甚是感慨,赵亚夫其人其事难能可贵。但更加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独特的“三部曲”创新了“三农”发展模式,这就是从扶贫式开发到致富式开发再到普惠式开发。让我们都记住老赵:他的字典里只有农民,没有荣誉;他的事业里只有农村,没有家庭;他的心里只有农业,没有金钱。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说:“赵亚夫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他51年如一日扎根茅山老区,其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正是当今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社会担当。赵亚夫不愧为我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代表,不愧为广大知识分子的学习楷模!”
扬州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姜伟是一个怀揣农业科研梦想的“90后”:“赵老师的事迹让我看到了农业科学对于广大农民的意义,他的精神也深深鼓舞了我,让我更加坚定自己投身农业科研的选择,我要在农业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洪程告诉记者:“我和赵老师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他扎根农村、致富农民的事迹是我们农业界的一段佳话。在他身上,不仅有农业科研人员精益求精和执著的科研精神,更彰显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值得全社会好好学习!”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