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日报》8月16日、17日报道,最近,刚刚履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获得了“三不校长”的名号。这源于他在就职演说中对师生的公开承诺:“任职期间,我将不再做我的专业即外国哲学的学术研究,而是用全部精力做名副其实的校长;我将不再申请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课题,而是集中精力细心谋划北外的发展战略;我将不再承担任何专业课程,不再谋求与教学相关的个人荣誉,而是努力为老师们服务,从整体上巩固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韩震校长作出“三不”承诺之前,湖南大学新校长赵跃宇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新校长董奇教授分别公开作了“两不”承诺和“四不”承诺。这些“几不”承诺,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全心全意做好学校管理,而不是此前的管理与学术“一肩挑”。舆论对此普遍叫好,有评论者甚至呼吁教育部应该将“几不”承诺制度化。
客观而言,我国大学校长的专业化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一蹴而就并不现实。但是,如果始终顾虑重重、患得患失,这一改革就会变得更加遥遥无期。可喜的是,从“两不”承诺到“四不”承诺,再到“三不”承诺,我们看到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几位校长勇敢地迈出了精彩的第一步,反响甚好。“几不”承诺看似简单,但其实需要巨大的勇气——毋庸讳言,利益的自我切割向来非常难得。
从工作上讲,大学校长是管理岗,而不是教学和科研岗,所以大学校长的本职工作是学校管理,而不是教学和科研。大学校长也是普通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工作,精力旺盛到管理、教学、科研个个不落,个个都做好。更何况,对一所师生员工动辄过万人的部属大学而言,校长每天要处理的工作十分繁多,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去,客观上也没机会分心于教学和科研,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大学管理是一项专业工作,而教育家办学一直是高校管理的理想目标。大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就需要专业化,而大学校长专业化也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教育部已经释放了明确的信号。8月16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有关情况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表示,继续鼓励倡导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书记、校长干事创业,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学校长,无论是履新的,还是在任的,都尽快积极行动起来,让教育家办学的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