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作为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标志性成果,由安徽省与中科院合作,合肥市与中国科大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内开工建设;而稍早前,“合芜蚌”试验区与中关村示范区在北京签署协议,携手进行战略合作……作为被赋予先行先试权限、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国家层面试验区,“合芜蚌”经过3年多的建设已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安徽崛起”的新支点。
合肥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芜湖、蚌埠则分别是长江、淮河两个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10月,安徽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把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拓展到芜湖、蚌埠,出台系列政策全面推进自主创新。2009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去年,国务院又批准试验区享受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同等政策,对区内企业员工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
在试验区建设中,安徽致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政策创新为先导,激活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要素。实施了创新型产业升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优化等“六大工程”。配套实施了推进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活创新要素。
据统计,国土面积占全省14.1%、人口占18.7%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造了全省三成以上的GDP;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64.1%和58.7%;产学研项目超过半数,获授权发明专利占全省72.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的91.0%,引进科技成果数占全省71.4%,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占全省66.7%;引进高端人才占全省80.3%。
更为可喜的是,试验区建设有效引领了全省自主创新和加速崛起。试验区带动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总量在全国前移11位和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有2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较“十五”末增长4.8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李陈续采写。图表制作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