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从“精神乞丐”到“精神富人”

    ——湖北省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建设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17日   03 版)

        干净整洁的街道,整整齐齐的房屋……走进秦巴山腹地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的匾牌,就悬挂于一个个农家的门口。

     

        19年来,竹山“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与时俱进,常创常新。现在,“十星级文明户”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闪耀的品牌。

     

        19年,沧桑巨变

     

        “真想不到,原来十几块电费都不交的村民,现在为建公共设施一下子就捐出8万多块钱。”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老人张永刚激动地说。

     

        65岁的张永刚,曾担任麻家渡镇的村委会主任,是“十星级”的鼻祖,也是创建“十星级”19年的见证人。

     

        麻家渡镇,因农业兴旺、绿松石加工贸易繁荣,素有“竹山西部粮仓”和“秦巴宝石之乡”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初,罗家坡村不少村民因绿松石而一夜暴富,但村民精神文明意识淡薄,欠贷款,合同到期不兑现等,村里成了空架子。张永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89年7月,《人民日报》一篇题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对罗家坡村人生活的现状进行披露,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当时,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罗家坡村人‘穷’得只剩下钱了”……

     

        “恶”名远播后,罗家坡人坐不住了。1993年竹山县委在罗家坡建设“十星级文明户”的试点,张永刚积极号召村民争创“十星”。村民为了“面子”争星,精神文明面貌焕然一新。两年后,罗家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先进村”称号。

     

        张永刚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路变宽了、树也多了、家庭更和谐了。”

     

        19年,常创常新

     

        近年来,竹山县以“十星”文明创建为抓手,建成了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百里文明走廊,加速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创造了“十改十建创十星”的“竹山模式”。

     

        竹山兴建潘口、小漩、龙背湾等水电站,共搬迁安置了3.5万名移民。竹山将“十星”文明创建与移民安置工作相结合,彰显“十星”文明创建的新魅力,有效破解了移民安置难题。如今,全县4个新建集镇、62个移民安置点全部实现了和谐移民。

     

        今年,竹山县还创新建立“3+X”创建激励机制。“3+X”激励机制即农户必须具备道德星、法纪星、卫生星3颗基础星,在此基础上获得其他星的,凭村委会或社区开具的“星级证明”即可获得与之相关的惠农政策等奖励机制。“十星户”除享受所有惠农政策奖励外,还有机会获得县级“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的表彰,在“十星户绿色通道”中享受最便捷、最优惠的公共服务,在县内旅游景点享受门票打折等优惠。

     

        19年,不断延伸的路

     

        夜幕初合,华灯闪亮,宝丰镇施洋路社区“十星广场”人山人海,伴着轻快的音乐,男女老少翩翩起舞。“天天来这里跳舞健身,自己不寂寞了,也变年轻了。”年近六旬的杨大秀是社区里的空巢老人,每天早晚都要赶到广场参加健身运动。施洋路社区活跃着彩船、腰鼓、扇子舞、太极拳等8支广场健身队,常年吸引2万多名群众参与。

     

        像这样的“十星”农民文化广场,整个竹山县有110个,沿着305省道文峰乡长坪村至擂鼓镇烟墩梓村,一处处宽敞漂亮、设施齐全的十星文化广场,成为农民唱歌、跳舞、健身的绝佳场所,展示、传承十星文化的重要阵地。

     

        “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已成为大家的普遍认同的荣辱观。崇尚“十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融入竹山县人民的生活中。

     

        如今,走进竹山城乡,浓厚的“十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门楣上悬挂的“十星”牌、门上张贴的“十星”春联,群众评“十星”、敲锣打鼓送“十星”、传唱“十星歌”,村院“十星文化墙”、“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公示栏,还是代表人文精神的村标、村里的农家书屋,都体现着浓厚的“十星”文化。

     

        19年,以“十全十美、十星光荣”为精髓的“十星”文化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内心世界,成为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共同提高的“十星”文化正发扬光大,它将会成为“十星文明户”的灵魂,一直延续下去。(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 舒 马献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