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上海海关有个“星云工作室”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5日 07版)

        下午5点,下班时间刚过。忙完手头的工作,上海海关“星云工作室”的成员们又聚在一起开始了“头脑风暴”。今年4月,上海海关自发组建并由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命名成立了“星云科技创新工作室”,在上海海关掀起了一股“岗位建功、比学赶超”的“科技旋风”。

     

        锻造“学习型团队”

     

        在浦东陆家嘴的海关大楼,记者见到了“星云工作室”的召集人张文凯。在软件一科,他被称为年轻的“老同志”。参加工作十多年来,张文凯先后参与了10多个署级、关级重大项目组,从便捷通关、区港联动到开发HL2008等重大工程,已经成长为上海海关业务监控分析类系统建设的领军人物。

     

        HL2008是上海海关承办的海关总署“海关执法廉政风险预警处置系统”重大科技项目。从2006年起,张文凯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系统多个版本的开发和升级,从最初的通关业务逐步扩展到税收征管、监管查验、加工贸易、稽查缉私等海关执法各条线,并结合海关各项业务改革推进不断同步更新系统功能。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广东分署和全国41个直属海关推广运行,被列为中纪委廉政风险防控示范型项目。

     

        “以往,对于海关执法过程中的贪腐风险,常常是接到举报后进行调查,使用这一系统后,变被动为主动,加大了对执法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监督防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有效预防腐败。”张文凯告诉记者。2011年,张文凯荣获海关总署个人二等功,被授予上海市“2008-2010年度职工科技创新标兵”称号。他所在的软件一科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黄建中荣获海关总署二等功,孙栩、胡文喆、陈建武等分获三等功、嘉奖等荣誉……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

     

        “工作室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品牌、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在弘扬劳模和先进典型精神,推动和引领广大关员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上海海关副关长史济越说。

     

        胡文喆是软件一科科长,也是协调“星云工作室”日常管理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除了承担署关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工作室成员还要定期召开例会,以岗位工作经验为基础,研究攻关难点、风险节点以及前瞻性技术应用问题,积极研究和跟踪IT业界最新发展,开展业务研讨等工作。互相“碰撞”、启发后,还要对所学知识和应用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和同事们进行分享。

     

        “这也是星云工作室的题中应有之义。”上海海关首个科技创新工作室命名“星云”,蕴含着“示范、创先、服务、合作”的时代精神。“星”寓意榜样引领和典型示范。“云”,取义“云计算”。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对于建设耳聪目明、智力健全的“智慧海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上海海关在新科技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最先开展“大通关”工程、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率先启动通关作业无纸化试点,率先实现分类通关全覆盖等,上海海关一直是海关改革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11年,上海海关以仅占全国6%的关员担负起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监管业务量,靠的是创新的力量。

     

        “干实事,育人才”,“星云工作室”的关键词依旧是创新。从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到管理创新,再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创新,是“星云工作室”的活力源泉,也是目的和意义所在。

     

        上海海关党组书记、关长黄胜强说,海关的科学发展,不仅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突破创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创造培育的过程。只有将创新融入海关文化,成为“灵魂”的组成部分,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创新发展的要求上来,才能使创新真正成为海关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