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素有“稻米之国”的美誉,水稻种植耕地面积约为800万公顷。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世界上主要的稻谷产区之一。缅甸还曾被誉为“亚洲的粮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缅甸每年输出大米占世界大米出口总数的40%,是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除了产量高,缅甸大米的质量也值得称道,在越南举行的“2011年世界大米会议”上,缅甸参评的波山大米胜过泰国产的茉莉花米获“世界最好大米”称号,被誉为珍珠米。
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缅甸农业发展迟缓,昔日辉煌不复存在。据统计,去年缅甸大米出口量仅为77.8万吨,远远落后于东盟内的泰国和越南。目前缅甸每年生产的大米为1400万吨至1500万吨,国内消费为1100万吨至1300万吨。在缅甸各领域改革阔步向前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和行业人士已开始制定相关计划,重振大米产业。7月25日至26日,缅甸农业贸易、投资与基础设施全球峰会在最大城市仰光召开,本次峰会旨在发掘缅甸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潜能,为各国商业伙伴开拓缅甸农业贸易与投资提供平台。缅甸政府希望通过各领域广泛参与,积极寻找复兴农业发展的方法。为鼓励农业发展,缅甸财政部宣布自7月1日起,对涉农项目产品的进口和销售免征商业税,有效时间为9个月,免税项目包括化肥、农药、农业设备和机械。
参加此次峰会的一名农机销售商告诉记者,当前制约缅甸大米产能的关键环节是化肥使用不够与种子质量不高。据《缅甸时报》报道,缅甸的耕地面积与泰国和越南相当,但与两国相比缅甸使用化肥量不足三分之二,每年约为100万吨。据统计,缅甸年需化肥400万吨,而国内产能仅为33万吨,尚有300多万吨的缺口。另外,种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大米的产出。目前缅甸大米种植户使用的多为缅甸国内生产的种子,很少使用国外优质品种。缅甸政府官员表示,未来政府将优先考虑鼓励跨国农业公司在缅甸的投资,以便农户获得高质量的种子。
作为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另一项举措便是增加金融系统对农业领域扶持的力度,通过银行给普通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据缅甸《新闻周刊》8月8日报道,缅甸农业发展银行将对今年的夏稻种植增加1000亿缅币(约合1.14亿美元)的农业贷款。而就在两个月前,有一家专门给困难农民提供资金支持的农业银行刚刚建立。
目前缅甸大米主要出口到孟加拉、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非洲以及中东国家。据本地媒体报道,缅甸大米产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未来缅甸大米出口量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明年出口预计将会达到200万吨,到2015年将增至300万吨。
(本报驻仰光记者 汤先营 本报仰光8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