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舰队速度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多年来,“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是江苏人始终恪守的训诫。
让农村娃有学上
夕阳西下,落日把洪泽湖衬得一片金黄,王老汉收拾起打渔的家伙什儿,就准备去接在泗洪县临淮小学上学的孙子回家吃晚饭。
撒了一天网的王老汉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一边走一边乐呵呵地和记者讲孙子的“上学记”。
“我这辈子都没想到,上学还能不用交学费,俺们打渔家的娃也能上得起学了。”王老汉猛吸了一口旱烟袋,沧桑的眼神中闪出泪花,“农村娃儿们终于能有出息了!”
而这,要归功于江苏实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2011年,江苏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拨出两亿元专项资金,向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及讲义,江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近800万中小学生将从此实现“零收费”就学。
“娃娃要上学,国家来铺路。”这句话印进了王老汉心中,也印进了江苏人的心里,也作为鲜亮的一笔写进了江苏推动教育公平的历史之中。
给“择校热”降温
虽然还没到开学季,但家住盐城的赵芬芳已经做好了儿子开学的准备。趁着午休,她打算到银行取钱为儿子王小杰交“费”。刚出单位大门,赵女士忽然一顿,又返身回了单位。
“忘了忘了,现在学校都不收择校费了,还取什么钱呐!”赵芬芳笑着解释。
王小杰将要报到的学校是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其前身为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在当地是排得上号的“优等学校”,两年前,这所公有民办学校的3000名学生全部需要交择校费或开“条子”才能录取。
当时,在盐城,像这样被“条子生”和“缴费择校生”充斥的中小学校不止一所。
终于在2010年,盐城市下定决心,彻底改变“上学贵”现象,将大部分民办学校改为公办学校,根据江苏义务教育规定,公办中小学不收学费、课本费,更别提这种本来就不该存在的择校费了。所以赵芬芳没有从存折里取一分钱。
据盐城教育局局长常逢生介绍,盐城市区在改革的第一年就免除择校费达2.55亿元,其中仅市直3所学校就达6700万元,“拿着票子塞条子”的时代在盐城一去不复返。
外来孩子享受平等教育
在南京江东门菜场附近的出租屋内,有一家三口引起记者注意。主人叫牛俊,安徽人,几年前带着妻子来宁务工,女儿牛梦元便跟随父母住在南京。虽然在外打工的日子很苦很累,但为了女儿能在城里上好学,牛俊夫妻没有一句怨言。
今年7月,牛梦元刚从朝天宫民族小学毕业,9月开学后,将成为南京市二十八中爱心班的一名初一学生。一旁的牛俊满脸轻松,“我心里的这块石头终于落下了!”牛俊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这让他感到一份尊重和一份尊严。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南京民生的“重头戏”。今年年初,南京给自己下了“军令状”,2012年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率达90%以上,在公办初中就读率达到100%。
“南京历来是座包容开放的城市,理应既让南京的孩子上好学,也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等教育。”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走访调查中说。
在镇江润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17所,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超过50%。为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润州区规定学校每招收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给予1000元的补贴。(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龙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