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不久前公开2011年部门决算后,审计署13日又向公众提交了一份年度绩效报告,对本部门2011年的工作绩效进行了公开评价。这也是审计署继去年首度发布绩效报告后,再次尝试评价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报告显示,从审计发现问题的角度看,审计署2011年人均审计成果为283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96,这两个数字比去年的2139万元和1∶82,有了不小的提高。
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发挥着公共财政“卫士”的作用。这一次,审计署再次推出对自身的工作绩效评估,报告少有空泛之词,而是用具体的数字、事实进行分析和对比,让公众了解审计署过去一年都做了哪些事,让纳税人判断审计署的工作有没有效率,花在审计署的钱值不值得。
审计机关着眼于加强科学、高效的审计机关内部管理,统筹推进队伍、法治、信息化、文化和理论等方面的建设,完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摸底审计、历时3年的汶川灾后重建跟踪审计以及首次开展对中央财政决算草案的审计等。同时,坚持科学审计理念,加强对中央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尤其注重反映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政府行政效能等。这些都涉及当前改革的核心问题和经济运行的深层脉络,直面社会热点和公众关切。客观地说,在这份态度严谨的报告中,审计部门不仅展现了其对社会经济运行监督、检查、评价的履责情况,也展现了履责过程本身的正确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政府管理绩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审计署去年发布了绩效报告,今年再亮家底,自觉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这无论对审计工作本身,还是对强化审计部门公信力,都不无裨益。
审计自晒绩效,不仅是其履行职责、加强和改进自身内部管理的举措,对政府部门管理来说,更是一种示范和引导,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更加科学、严格地加强管理、提高绩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政府部门重视和开展绩效评价,并适时发布绩效报告,让公众评价这钱花得值不值,这既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府的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