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4日 星期二

    打造固体动力火箭技术民用产业集群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4日 03版)

        焊接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手艺,也可以焊接出“精品”风电塔筒;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的高强度、高韧性有机纤维,也可以制作防弹衣、救生绳;给导弹提炼化学产品的精细化工技术,用来生产工业所需的稀土、乳酸,自然也不在话下;发射卫星的火箭,也能用来改善恶劣天气,增雨防雹。

     

        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将固体动力火箭技术转化为民用产业的鲜活案例。围绕着固体动力火箭技术,一个新型民用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民用产业也是主业

     

        民品业务的稳步推进,离不开高瞻远瞩的产业规划。

     

        将民用产品从军品的辅助行业转化为支撑研究院快速发展的主业,这是近年来六院和四院对民用产业发展的共识,也是对民用产业认识上的最大转变。

     

        从2007年开始,六院每年年初党委扩大会就增加了一个重要议题——如何以固体火箭技术为引导,推进民用产业的发展。

     

        在四院,如何将固体动力火箭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集群,也成了发展的主要命题。

     

        民用产业,已悄然成为六院和四院的“一把手”工程。

     

        按照“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方针,六院和四院开始围绕民用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兼顾、系统策划民用产业的发展。

     

        认识的转变,促成了积极的行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开展资本运作,培育上市公司,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力度……在航天技术成果转化上,六院和四院都不遗余力地努力摸索。

     

        民用产业成效凸显

     

        积极地行动,带来丰厚的成效——六院的民用产业打开了新局面,2011年,民用产业的引领作用已然凸显——全年营业收入占全院总收入的60.09%,超过了军用产业的收入。

     

        凭借多年的风电塔筒生产经验,六院的金岗重工公司成为全国塔筒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先后为金风科技、中船海装、华锐、联合动力、运达、华创、歌美飒、GE、东汽等风机及风电公司配套生产风电塔筒,从1996年至今累计生产1500多套。2006年,金岗重工还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站空冷系统。首台1:1模拟60万机组空冷单元的试制、试验台架于2008年1月建成,并通过西安热工院组织的系统测试,各项指标均高于设计要求。

     

        六院46所经过十几年研制的F-12高强有机纤维也取得了突破,这原本是用来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的材料,具有质量轻、韧性和强度高的特点。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凯芙拉纤维就属于这一类产品,凯芙拉纤维的强度是优质钢材的5到6倍,韧性是钢材的两倍,但是重量只是钢材的1/5。F-12高强有机纤维的强度和模量比凯芙拉纤维还高30%~50%,达到了国外同类纤维先进水平。在六院,国内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F-12高强有机纤维生产线已经建成。

     

        乳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食品、制药、纺织、制革、环保和农业都离不开它,凭借着出色的精细化工设备和技术,六院在汉川市新河工业园年产1.5万吨乳酸发酵生产线建设已经竣工。

     

        六院生产的高强螺栓也具备了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的生产能力。稀土萃取剂和稀土分离物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40吨和5000吨。

     

        与六院相同,四院的民用产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四院4000余枚增雨防雹火箭在北京、河北、山西、辽宁等地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火箭拦截降雨作业,保障了奥运会开闭幕式顺利进行。在新中国60年大庆前夕,四院1000余枚增雨防雹火箭进行作业,保证了国庆典礼的顺利开幕。除此之外,四院生产的炭刹车盘产品更是在波音757系列飞机上大量使用,每年产值达到千万元以上,预计每年将为我国民航客机节约成本3亿多元。

     

        民用产业推动技术再升级

     

        在民用产业的科技创新方面,六院和四院也都憋着一股劲——对民用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契合各自技术特长的新产品、新项目也纷纷涌现。

     

        随着民用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也推动了六院和四院的产业技术创新。

     

        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长项,六院率先实施了“感知工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物联网智能I/O及网关”等物联网前沿领域的探索,并成为“中国国家物联网标准工作组”首批成员单位。

     

        四院则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和增雨防雹火箭系列产品市场需求增大的机遇,针对气象和自然灾害,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和市场开拓。四院的民用火箭业务也从最初单一的增雨防雹火箭转向人工影响天气的集成服务——气象雷达、焰剂、焰炉、发射和播撒装置、遥控装置,这些全方位的业务让四院成为国内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供应服务商。他们在气象探测领域研制的多项产品还填补了国内空白——2011年5月7日,“天鹰3C”携“鲲鹏一号”探空仪升空,飞行轨道顶点达196.5公里,刷新了我国探空火箭的高度纪录。

     

        在将固体动力火箭研究中的新技术、新产品转化成为国民经济服务民用产品的过程中,六院和四院有着一致的思路——挑战市场中的难题。

     

        针对目前我国输电线路不堪承受传输容量快速扩容的压力,频频出现停电、断电故障的问题,六院研制开发出的轻质、高强度、高韧性的F-12高强有机纤维可以替代传统的钢芯铝绞线,减轻输电线路的重量;四院也拿出了研究开发出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他们的产品都可以大大降低远距离输送中的电力损耗,有效解决电缆下垂问题,减少塔杆,节省用地,减少有色金属资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输送容量。

     

        未来,将固体动力火箭技术成果转化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六院和四院拥有绝对的自信。从现在的10亿到“十二五”末期,翻8倍,达到80亿,这是六院对民用产业收入拟定的宏伟目标……(本报记者 詹 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