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4日 星期二

    焦点三人谈

    打开中国经济的问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4日 16版)
    今年上半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31亿吨,增长5.9%。CFP
    制表:陈恒

        假如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出永不落幕的大戏,那么此刻上演的正是情节跌宕、婉转复杂的一幕: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与国内出口疲软、投资不足、企业利润下滑等因素交织叠加,转方式调结构进程中又遭遇增速下滑困境,多重力量的共振考验着政策调控的艺术。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是趋势性的长期放缓,还是周期性的暂时回调?政策重心是短期的稳增长,还是中长期的调结构?“中国经济奇迹”就此终结还是会依旧延续?——把这幕戏的布景放到当下、放到世界经济、放到更长远的未来这些不同的坐标系中——

     

        本期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 康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王小广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温 源  邱 玥

     

        1

     

        在中国经济的坐标中——

     

        2012年意味着什么?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历了11个季度的回落,创下了1992年以来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回调时间最长的记录。对于经济减速,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减速是趋势性、长期性的,中国可能已经进入了7%至8%的增长区间;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减速是短期性周期性的。

     

        记者:究竟该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巴曙松:当前中国经济的减速具有双重特征,既有自然减速因素,也有周期减速特征,但周期因素是短期内更为主导的因素。年初的经济增长已经接近新的经济结构下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作为一个整体,中国经济距离自然减速区间仍有一段时间差。理想状态下,中国最快将于2015年前后进入减速期,但东南沿海发达省市或已进入自然减速区间,GDP增长率将由过去平均超过10%的高速增长区间逐步过渡至未来5年至10年8%左右的中速增长区间。

     

        有效投资不足是导致周期性减速的关键,而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外需的回落、工业企业利润率的快速下滑、房地产调控和土地财政的弱化以及银行体系流动性未能有效传递至实体经济。

     

        贾康: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表现只是其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所以周期性与长期性两者并不矛盾。当前我国正处在金融危机冲击的低迷阶段,实施扩张政策实现了经济启稳回升,又发现经济存在偏热问题后主动下调速度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回落是这一主动调整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他因素则主要是,对外欧债危机带来国内外向型企业订单减少、开工率不足;对内则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的制约逐渐收紧等因素。

     

        现在看,随着稳增长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及降息等放松银根货币政策的陆续出台,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将得到有效遏制。最好的结果是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探底,第四季度出现回升,从而缓解企业层面的困难。会否实现,还有待观察8、9月份的数据。

     

        王小广:从上半年各项指标来看,出口受影响最大,投资有所回落,消费略有放慢。总体而言,经济将整体步入调整期,实现年初7.5%既定目标没有问题,预计GDP年增速在8%左右。GDP增速放缓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与出口构成的最终需求不足所致。应当把方向转移到逐步扩大消费上来。

     

        2

     

        在世界经济的坐标中——

     

        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

     

        ■随着中国经济回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国际上开始出现一些唱空中国的声音。对此,我们既要重视那些善意的风险提示,同时也要对经济形势保持客观而清醒的认识,不受外界干扰,沿着既定的改革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记者:国外一些舆论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甚至提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的论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积极的信号。中国经济真的会硬着陆吗?

     

        贾康:虽然经济增速下滑,但我们判断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这主要基于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

     

        一是就业。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速下滑,就业也将随之出现困难局面。而从现有的数据来看,中国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今年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已完成全国900万人目标的7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实现了历年同期最好的水平。

     

        二是投资。今年前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已达62%;民间投资的增量占整个投资增量的80%左右,说明民间投资已成为整个投资的主体。

     

        三是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7月份该数据环比下降0.1%,跌幅趋缓预示着出现了积极的信号;从更能代表中小企业情况的汇丰PMI来看,这一指标明显回升。所以综合分析,我们有防止中国经济硬着陆的信心和底气。

     

        但是,要特别重视解决矛盾凸显的相关问题。一是当前一些关键领域的垄断与管制对民间资本形成的制约日益尖锐,民间资本需要得到进一步发挥潜力的空间;二是煤、电等基础产品的基本价格形成机制严重扭曲,不利于节能降耗;三是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滞后,亟待加快改革步伐。解决这些矛盾要把稳增长与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结合好。

     

        记者: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速7.8%。我注意到,虽然增速回落到8%以下,但这个表现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比较好的。

     

        王小广:有些悲观主义者特别看空中国,实际我们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还是好的。今年上半年,世界工业生产反弹受挫,贸易继续走弱,消费趋向低迷,就业市场复苏遭遇挫折,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明显放缓。一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长1.9%,预计二季度环比增长1.6%;欧元区一季度GDP环比零增长,预计二季度环比下降0.3%;日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2%,预计二季度环比增长0.2%。不仅发达经济体困难重重,就连新兴经济体也出现较大起伏。

     

        中国经济通过主动调整,使得增长目标弹性化,实现了稳中求进。

     

        3

     

        在未来长期的坐标中——

     

        “黄金发展期”能够持续多久?

     

        ■对于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高增长宏观环境的政府或企业来说,不仅要面对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也要接受短期内企业经营方式、盈利模式难以根本扭转的现实,从而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

     

        记者:交织着调结构压力的增速放缓,以及外需回落、投资不足等周期性因素,中国经济面临着较以往更为复杂的局面,同时也加大了政策抉择的难度:政策的刺激力度该如何拿捏,既形成上升的动力,又要消化潜在的通缩或泡沫?

     

        巴曙松:当前经济带有趋势性减速和周期性减速的双重特征,应对经济减速的政策选项也应该是“周期应对与促进转型并重”。

     

        着眼于中长期发展,中国经济应实施结构性改革,推进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领域,使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资源效率,而不是资源投入。同时也避免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由于结构性改革进程的迟缓而提前进入自然减速区间。短期内,应采取逆周期政策对冲,以封住“增长底线”。货币政策上,在两次降息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之后,考虑到年末CPI有望回升,利率调整应当大致到位,而流动性管理则在外汇占款降低的背景下应更多依靠准备金率降低和公开市场操作。

     

        王小广:下一步发展的着眼点应该转换思路,不能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消化产能过剩,要在消费上做文章,扩大消费潜力。一要加快城镇化水平,带动消费扩大。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政府要解决社保、教育等一系列公共配套服务,需要成千万亿支出,从而形成对经济有力的拉动。二要创造低成本消费,消除消费增长障碍。日前取消了假期小汽车高速公路收费,就是促进消费的好做法,让人们走出去,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消费。当前利率偏低,信贷供应总量7.5万亿元以上,市场环境十分有利于扩大消费。

     

        需要强调的是,要格外注重保持平稳的就业形势。目前经济下行对就业影响的苗头已经显现,尤其东南沿海地区,外需低迷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下降,农民工返乡数量上升。要积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来解决就业。

     

        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8%,这一现象被世人誉为“中国经济奇迹”。然而中国作为其他经济体很难比拟的特大市场,属于“巨国模型”,今后我们能不能继续维持这种高速增长?

     

        贾康:虽然诸多因素会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很大压力和制约,比如“潜在增长率”下降、“幸福感挑战”升级、社会矛盾继续凸显等。但在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能够对冲下行因素的力量。

     

        首先是城市化率的上升所带来的成长效应。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0%这个标志性临界点,预计要一直上升到70%-80%的区间才会相对稳定下来。这一过程必然会带动一系列资本潜力的释放。其次,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具体落实,将使新兴产业发展带有明显的高科技化、技术密集等特征,并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此外,现实生活里的政治周期因素、“顶层设计”下的配套改革红利、社会管理红利等都将支持新一轮改革创新。在全面开放的WTO框架下,如果能够实现全世界的资源来对应中国潜力释放巨量需求形成的有效供给,就将撑起中国经济长期的、大循环的高成长。总之,只要坚持实质性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处理好各种矛盾,大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与潜力,我国仍能再争取10到20年增速达8%左右的“黄金发展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