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4日 星期二

    西安易俗社喜庆百年华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4日 05版)
    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火焰驹》剧组演员。(资料照片)
    1958年,易俗社赴京演出,周恩来总理接见演出人员。(资料照片)
    8月13日,易俗社用现代戏再现鲁迅送匾情景。

    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本报西安8月13日电(记者张哲浩、杨慧峰、潘睿)梨园花开,易俗百年。今天上午,西安易俗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举行。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委托,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到会祝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夫人齐心同志发来贺信。文化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分别发来贺信。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省政协主席马中平等出席会议。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西安市市长董军分别致辞。

        易俗社创建于1912年,是同盟会陕西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二人发起,并联合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的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由此开始,“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的易俗社,开始了它通过编写新戏曲,达到开发民智、移风易俗目的的百年求索之路。

        易俗社组建之初,即制定章程,建立领导机构。对创作机构指定有剧目编写要求,聘请名家执教,从事戏曲演出。一时间,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训令,赞扬易俗社编演的剧本“命题取材,均有可取,不失改良戏剧之本旨”,并颁发“金色褒奖”。1924年,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期间连续5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并捐献50元奖学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易俗社为戏曲、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一批名编、名导、名演,殚精竭虑,勤奋耕耘,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精品力作。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37年时间里,就创作、改编大小剧本800多本、1000余册,堪称琳琅满目,精彩纷呈,不少已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如《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等,深受群众喜爱。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易俗社同仁共赴国难、慷慨悲歌。“七七事变”当日,以介绍两出爱国剧《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为由,易俗社在北平宣传演出,并赴卢沟桥激励二十九军抗日,秦韵铿锵激昂,产生巨大影响。

        2009年实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易俗社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经营并重的发展路子,创造了文艺院团改革的新模式,被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成为繁荣文艺市场、展示秦腔艺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景俊海在致辞时说,易俗社百年华诞庆典,既是中国戏剧界的一件喜事,更是陕西宣传文化战线的一件大事。百年来西安易俗社秉承光荣传统,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秦腔艺术名家大师,经典剧目《火焰驹》、《三滴血》等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近年来,百年易俗社紧跟时代步伐,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作的《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等一批优秀剧目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奖励,充分展示了现代秦腔艺术的时代魅力。

        陕西省和西安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陕西省文化界、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代表,秦腔梅花奖得主和戏曲爱好者近1000人参加纪念大会。会后,与会嘉宾和群众一起欣赏了大型主题秦腔史诗剧《易俗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