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标准》中提到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应该具有“强临床、懂公卫、宽基础、重实践”的特点。
目前,我国已有注册的全科医生7.8万人,他们作为老百姓的“家庭医生”,承担着守好基层医疗第一道大门的责任。如果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中的要求来衡量现有全科医生,他们是否合格?是否还需重新完成规范化培养?需要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他们的学习科目如何筛选?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认证?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标准》制定的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
规范化针对高校学生 在岗全科医生不需再次培训
“规范化培养主要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而不是现有的全科医生。”杜雪平说,据他介绍,《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主要适用于将来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和有需求的医疗人员,临床医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或者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都可以接受培养。培训结束后,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结业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员,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给他们颁发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合格证书。“规范化培养是全科医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今后培养的主渠道。”杜雪平说。
“但并不是说现在的全科医生就不合格。”对于已经在岗的全科医生,杜雪平认为,他们一部分原本就在基层做医生,通过提升学历、转岗培训,并考核合格,才转为全科医生,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参加技能培训和实践训练之后,到基层做全科医生。“现在在岗的全科医生原本就具备医疗专业素质,有一部分医疗人员可能还拥有较高的学历,通过前期的学习、实践、培训,他们具有全科医生所应当有的良好专业素质。”杜雪平说,所以不需要再次让他们参加规范化培养,但今后,仍然会对他们进行持续的继续教育,保证他们的医疗知识、技术能够满足基层老百姓的需求。
全科医生培养方式比照国外 内容符合国情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试点的全科医生,需要担负健康咨询、常规身体检查、慢病管理、跟踪回访等任务,老百姓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都需要全科医生给予有效的治疗。全科医生作为居民身边的健康守门人,称得上是医疗的“全面手”。为此,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也不同于专科医生。
为了提高全科医生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全科医生培养将采取“5+3”的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根据《标准》,全科医生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还需要在基层实践培训6个月。
在3年的规范化培养期间,大医院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具体实践会穿插进行。“这种方式与国外相似。”杜雪平说,强化了以全科医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能力培训和基层实践训练。
5年高校专业学习加上3年实践培训,长达8年的时间,全科医生能从中学到什么?“5年的临床专业理论学习与其他学生没有不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关键内容集中在后3年的实践训练中。”杜雪平说,全科医生需要跟着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学习临床技能,会依次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康复医学科等13个医院科室实习,他们还需要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理论、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等与老百姓健康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培训内容着重于临床实际需要。具体内容也综合考虑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比较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杜雪平说。
(本报记者 詹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