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开赛以来,中国运动员高居奖牌榜首的事实着实令一些西方媒体“不以为然”。于是,关于中国以“举国体制”和“残酷训练”培养金牌运动员的说法不断出现。就在我获奖运动员在伦敦举行的赛后记者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记者也对我年轻运动员就训练的“辛苦与代价”等提出挑衅性的问题。西方记者戴着有色眼镜对我奥运佳绩及“举国体制”评头品足的做法倒不足为奇,令人难解的是,国内居然也有一些人对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颇有微辞,认为西方运动员都是“业余”的,而中国以国家之力培养竞技运动员的做法值得商榷。
西方运动员真如国内一些人理解的那样是“业余”的吗?在现代体育争夺激烈的竞技场上,如果一个运动员仅靠“业余”练练,就可以高登奥运奖台,那绝对是一个可笑的神话。事实上,从法国金牌运动员的训练上可以看出,所谓“业余运动员”之说根本无法成立。至少,这些所谓的“业余”运动员仅有着名义上的“业余”,却有着实实在在的“专业训练”事实。很难想象,一个每天训练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多的运动员可以有着其他一份正常的“职业”,白天上班,业余训练,大赛还可以获得名次,登上世人瞩目的奥运奖台。如此轻松的运动员恐怕还未出世。
就拿法国来讲,法国运动员大都很早就参加专业俱乐部的训练。在他们成名前,一些运动员或许还多少有着业余味道,但一旦取得了成绩,其名义上的“业余”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尤其是对那些有着运动天赋的运动员而言,他们往往很早就走上了专业之路。国家与地方当局也会为这些未来的“金牌希望之星”提供各种各样的“赞助”。这与中国的“举国体制”培养只是形式的不同罢了。
此次为法国拿到柔道金牌的里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成长之路或许可以为所谓西方的“业余”培养提供一个答案。材料显示,里内自从5岁开始从事柔道训练以来,从未有过任何正式职业。他每日的生活就是“训练”。由于其在柔道方面表现出的天赋,13岁即获得了参加正式比赛许可,14岁进入法国的省级“希望之队”。15岁便被选入国家队,三年后即夺得了其柔道生涯中的首个冠军。2011年夏,里内与法国勒瓦鲁阿俱乐部签约,年薪18万欧元,他每拿一次世界冠军,国家柔道联合会就给他35000欧元的奖金,法国的奥运奖金为50000欧元。此外,里内还以各种代言方式获取不菲的广告报酬。可以看出,里内的柔道成长之路和“业余”毫不沾边,完全是法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一个专业柔道运动员。
里内的冠军之路也是法国很多金牌运动员的专业成长之路。法国著名游泳名将、此次获得伦敦50米自由泳冠军的洛朗·玛努杜及其姐姐被称为“金牌运动员之家”。他们的成长也完全是走着法国式的“专业培养”之路。从俱乐部培养到进入国家队,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给予大量的补贴,其训练毫无“业余”可言。至于法国人钟爱的足球运动员,更是十足的专业运动员,拿着不菲的工资与奖金,生活除了足球还是足球。
由此可见,西方运动员的“业余之说”不过是个自欺欺人的神话,只是长期以来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挑拨及国内部分不了解真相舆论的误解和误报而已。此次围绕伦敦奥运中国军团的骄人成绩,西方舆论又掀起对中国“举国体制”的攻击,指责中国是架“训练机器”,毫不考虑运动员的身体、家庭、亲人等等,不过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对中国在体育领域的突飞猛进“不适应、不舒服”。于是,就转而对中国体制进行攻击与诬蔑,利用各种机会揶揄、为难中国运动员。伦敦赛场上下发生的针对中国运动员的不公及无理都概莫能外。对此,国人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
对中国“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的质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在中国迅猛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必将给予形形色色的非难、误读与误判,政治、经济如此,体育也不例外。国人应学会见怪不怪,更要学会独立思考,切莫盲目被西方舆论所误导。
(本报巴黎8月9日电 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