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9日 星期四

    让“凡人”常有善举

    作者:宣 言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9日 02版)

        道德建设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抓手、硬化举措、实化载体,推动形成人人热情参与、个个自觉践行的生动局面。近年来,安徽等地着眼关键处、着力出实招,通过建立“道德档案”、开设“爱心银行”、发放“道德信贷”等方法手段,推动让更多“凡人”常有善举,在道德建设大众化、常态化、实效化上作了积极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

        让“凡人”常有善举,就要打造事事可为的平台。构筑道德大厦,需要危急时刻的英雄壮举,也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前者是“顶梁立柱”,可歌可敬;后者是“千砖万瓦”,人人能为。要不断丰富道德建设内容,广泛搭建平台,丰富渠道载体,把一些相对宽泛的道德要求,变成“看得见、够得着、做得到”的实体工程,便于大家随处可做、随手可为。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身边小事、一言一行做起,提倡“微公益”、每人“做一点”,把道德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使人们在为个人和家庭谋幸福、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彰显爱心善行。

        让“凡人”常有善举,就要构建时时作为的机制。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推进道德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道德建设以时代所需、社会所愿、群众所盼的新内涵,并固化为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准绳,使善恶美丑有明确的“度量衡”,让群众心里有精准的“定盘星”。深刻把握道德建设的特有规律,积极探索诸如“储蓄”爱心、“累积”诚信、“统计”美德等等既常做常新又接力传承的方法举措,及时将成功经验转化为可以大量“拷贝”的模本、长期“保鲜”的规范,使道德实践活动主题化、多样化、长效化,让群众在经常性参与中,增强道德认知认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让“凡人”常有善举,就要树立人人愿为的导向。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只有更多的人向上向善,好人才有底气,社会才有正气。要大力弘扬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发现那些可感可触、可敬可学的“身边感动”,通过积极倡导、生动宣传,唤起道德共鸣,激发参与热情,创造实践活力,真正让群众承担起道德建设发起者、推动者、维护者和受益者的角色。要坚持义利相济、建管并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种措施,对良好道德行为既给精神褒奖又给“真金白银”,支持善行义举、关爱“平凡”典型,培树好人好报、崇德尚义的良好社会风气,共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家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