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9日 星期四

    “一言一行,关乎道德建设大业”

    ——安徽倡导群众性常态化道德实践活动侧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9日 02版)

        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反映的是修养和素质的内涵,折射的是心灵与精神的光芒。

     

        “道德建设,最重要的是人人参与,人人作为。”在蝉联中国好人榜“四连冠”的安徽,群众性常态化道德实践活动成为发现好人的富矿、弘扬美德的载体。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贺懋燮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一言一行,关乎着道德建设的大业。”

     

        道德档案:

     

        让好人好事不再隐姓埋名

     

        84岁的老党员汪秀珍60年如一日孝顺百岁婆婆;张金枝常年义务帮助社区工作,照顾孤寡老人……芜湖市镜湖区红梅社区存放着一本本《居民道德档案》,里面记录着社区近年来发生的好人好事。

     

        “建立道德档案,目的就是让好人好事不再隐姓埋名。”由4个住宅小区、2400户居民组成的红梅社区,针对做好事自己不留名、别人不知情的实际,从2007年开始建立居民道德档案,探索公民素质评价模式。社区居委会坚持以正向激励为主,侧重于对好人好事进行建档,着重记载居民热心公益活动、邻里友善、家庭和睦和遵守社会公德等内容,做到“一户一档”逐项记载。为保证信息真实及时,社区建立楼长、党小组长分片采集与居委会每半年集中采集相结合信息采集网络和核查机制,并对入选事迹进行广泛宣传。

     

        “要通过努力增加自己道德档案的厚度,即便死了也不后悔!”社区居民汤彪是一名癌症患者,他不仅勇敢与病魔做斗争,还当起了社区志愿者,积极为社区建设做好事。社区党委及时将他的高尚行为记入档案,在居民中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随着道德档案的建立,短短4年间,红梅社区志愿者数量增加了近60倍,已经建立起6支超过600人的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文明创建、治安维稳、网吧监督和公益活动的第一线。

     

        给美好留下印记,为言行设置标记——红梅社区的居民道德档案制度,很快在镜湖区、芜湖市推广,并走进马鞍山、淮北、铜陵……走进全省的街道社区。

     

        爱心银行:

     

        把善行善举传递到千家万户

     

        在爱心银行的“许愿墙”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时,四年级小学生程明锁抱着的是试试看的心理。可是,没过几天,她的心愿真的实现了——爱心银行的阿姨把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交到她手里。

     

        这是发生在合肥市经济开发区锦绣社区里的故事,自2010年社区“爱心银行”成立以来,通过“许愿墙”实现愿望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生活困难居民,已经有上百人。为实现社区居民公众慈善常态化、正规化,锦绣社区在合肥市率先成立“爱心储蓄银行”,采取储蓄爱心、兑换物品的运行模式,储蓄主要是捐献衣物、棉被、书籍等,“储户”有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家,也有普通居民,社区低保居民和困难家庭凭“爱心卡”免费领取。为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需要,“银行”设置许愿墙,方便捐赠人定向进行捐助。

     

        “我们这里储蓄的是爱心时间。”负责“爱心银行”工作的芜湖弋矶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查旭介绍,“爱心储蓄银行”主要经营“爱心时间”的存储和支取,以及志愿服务公益事业。凡是领到“爱心储蓄卡”的人,都是“爱心储蓄银行”志愿服务者,他们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专门用来满足“客户”支取或“借贷”服务。此外,还有一批长期与社区特殊困难家庭、个人结成对子的志愿者,他们与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一起组成了“爱心储蓄银行”的基本客户。他们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享受“爱心储蓄银行”的各种待遇,又是服务的支取者,接受银行提供的偿还服务。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安徽各地,不同定位的爱心银行、不同形式的慈善互助方式,拓宽着弘扬传统美德的渠道,也创建着义务与权利对等的现代道德模式。

     

        道德信贷:

     

        让文明诚信成为真金白银

     

        滁州市凤阳县刘府镇村民何仁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席牢骚话,促成了一项新事物的诞生。对于“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实在的何仁友曾经实话实说:“现在老百姓发家致富,哪有心思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再说,就算评上了,能当饭吃吗?”

     

        话语逆耳,反映的问题却很深刻。凤阳县针对“有德无得”、“好人没好报”等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广大农村信用环境差、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缺钱贷不来的“两难”实际,寻找解决群众致富缺资金、金融企业业务难、文明创建缺抓手的结合点。2010年2月,凤阳县推出道德信贷试点工程,道德模范可以用文明作担保,以诚信作质押,经过相关审批后取得最高30万元贷款。同时,还可以在额度内,“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并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简化手续、3天办结和上门服务等多项优惠政策和服务。

     

        “有了‘道德信贷卡’,银行相信我们,借钱既方便又实惠。”府城镇张老庄村村民黄吉风,是一位为保护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与歹徒搏斗身中5刀的见义勇为道德模范。黄吉风曾多年替别人跑货运,具有丰富的货运经验,但一直缺少买车资金。2010年8月,通过道德信贷工程黄吉风贷款10万元,买了一辆新货车,在合肥与凤阳之间跑运输,每月有近万元纯收入。道德模范马克东,通过道德信贷工程贷款30万元,扩大了高效生态农业的规模,并通过技术指导帮助周边农户受益。群众说:“道德信贷,让道德文明变成了真金白银!”

     

        好人有好报,社会才能向上向善。凤阳的道德信贷,很快在全市得到推广,安徽省文明委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将“道德信贷”覆盖到所有“中国好人”和省道德模范,给予无担保优惠贷款。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