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7日 星期二

    榜样的力量

    ——探访新乡“先进群体”现象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07日   01 版)
    史来贺
    吴金印
    刘志华
    郑永和
    张荣锁
    耿瑞先
    裴春亮
    梁修昌
    许福卿
    范清荣

        这是一座蕴涵着巨大精神资源的“富矿”。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始终“群星灿烂”: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郑永和、张荣锁、耿瑞先、裴春亮、梁修昌、许福卿、范清荣……每一个闪光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共产党员带领基层群众致富的感人故事。

     

        聆听他们故事的,不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党员干部,还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国来此接受精神洗礼的基层党员干部就达1亿人次以上。

     

        独特的“先进群体”现象,诞生于这个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的豫北城市——新乡。

     

        一个先进,带富一方百姓

     

        今年开春,一部反映河南基层农村干部数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照顾孤寡老人的电影《爱民村官》在全国上映后,好评如潮。

     

        电影的主角是新乡市卫滨区平原乡西高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全顺,他先后获得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全国优秀党支部书记、全国建设小康村模范带头人、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近百项荣誉。

     

        经营着河南全顺线材厂的李全顺,是一位父母早逝的外乡青年,在西高村租地办厂带领全村人致富后,他把西高村和邻村十里铺村的27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当亲爹娘孝顺,村民把他的先进事迹编成豫剧《爱民村官李全顺》到处传唱,一时传为美谈。

     

        然而,这位先后拿出388万元用于村里修路架桥、扶贫助困、尊老爱幼、赈灾义捐的基层干部,至今却依然保持着朴素的本色:请客人吃饭,剩下的饭菜,他倒进自己的碗里吃完,或打包带回家吃,全身穿的衣服总价也不超过200元。

     

        在新乡,像李全顺这样的先进人物,县乡两级有1000多个,市级100多个,省级国家级17个,而全市45%以上的农村党员、60%以上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达到“双强”标准,1万多名“双强”党员、致富能人进入了村级两委班子,全市58291名党员干部共帮带增收致富对象142813户。

     

        据组织部门统计,新乡10多个国家级先进典型中,有3人中央曾号召向其学习;有两人被评为全国“双百”人物;有4个基层党组织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有3人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有5人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群星灿烂’已经成为新乡独有的宝贵财富和资源。”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说,这些先进群体中的人物大多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党组织书记,长期扎根基层,抓党建促发展,抓班子带队伍,真正是在用“榜样的力量”,验证着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所坚持“扶持一个致富能人,探索一条致富路子,带动一片致富群众”的党建工作经验。

     

        目前,新乡市通过一批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批启动369个社区,并以52个示范社区和200个重点社区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子,并在2011年12月被批准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一个目标,引领发展方向

     

        今年7月,又一栋20层的高档住宅楼群在新乡小冀镇京华社区里破土动工。这片曾经贫瘠的小村落,如今已经在规划并建设着一个有电梯、有物业、有双气、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大型现代化社区。

     

        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成为拥有有色金属镁深加工、旅游区、疗养院、宾馆、房地产、学校等二、三产业的都市村庄,同时节约50%以上土地资源,拉动内需——这条由全国人大代表、京华社区党委书记刘志华闯出的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路子,如今保障着全社区5000多户居民过着“人人有工作,家家有股份,上班领工资,下班去健身,同时享有20多项集体福利待遇”的优越生活。

     

        无独有偶,同样意识到要科学发展的还有新乡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这个因为带领百姓致富而被誉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榜样”的老典型,在过去几年里狠下心拆掉了那些曾经带领村民们致富却又破坏环境的小水泥厂、小石灰厂、小石砟厂。

     

        “过去我们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建设,开山挖石,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吴金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富起来的唐庄就开始着手绿化荒山、恢复生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污染企业一律关停。目前,镇里引进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大小企业28家,总投资额达52亿元,且全部零污染。

     

        不仅仅是吴金印,一个史来贺,带富了刘庄;一个刘志华,带富了京华;一个张荣锁,带富了回龙;一个裴春亮,带富了裴寨……新乡市先进典型所处的村庄、乡镇,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时刻追赶着科学发展的脚步。

     

        “尽管这些基层干部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目标都是‘为群众想、带群众干、帮群众富’。”长期跟踪研究新乡先进群体现象的新乡市委党校教授张敬民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先进群体结构内部,典型人物相互之间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激励、帮带效应,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又你追我赶、竞相发展,能够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形成了新乡这个地区独有的树典型、育典型、管典型的有效机制和氛围。

     

        一种精神,凝聚人心力量

     

        “跟党走,挖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上世纪50年代就名震全国的“老典型”史来贺的一句名言。

     

        时光流转,弹指60年过去。细心的人们发现,精神的力量依然在一个又一个典型的接力中熠熠生辉、不断传承。

     

        带领干部群众在千仞绝壁上修筑了一条8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和1000米长的“S”形隧道,把昔日的“极贫部落”变身为河南省首批“小康村”,被称为“当代愚公”的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说:“正人先正己,只要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不信春风唤不回。”

     

        用个人办企业的收入,先后出资4000多万元帮村民建新居、修水库、公路,使全村居民“一夜奔小康”的卫辉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说:“党员、干部要像种子一样撒播下希望,要以自己的拼搏实干带领群众致富,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走访新乡,听到的是这些基层一线先进群体对于家园和乡亲发自肺腑的热爱,感受最多的是群众发自内心对于自己身边这些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推崇。

     

        如今的中原大地上,史来贺与刘庄、吴金印与唐庄、刘志华与京华公司、张荣锁与回龙村、耿瑞先与耿庄村、裴春亮与裴寨村已经形成了一道靓丽的人文奇观,被称为“红色参观旅游带”,每年到这里参观学习的达数百万人,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升温,促成了一批大项目因为先进模范的“名片效应”而在此聚集。

     

        “我们被吴金印的名气吸引,被吴金印的诚意打动,被吴金印的精神感召,就是冲着‘吴金印’这个名字来新乡投资的!”亚洲品牌500强北新建材公司在卫辉市唐庄镇的石膏板项目一期竣工投产时,该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张乃岭说。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航、中粮、娃哈哈、立白、茅台等大型企业集团,海宁皮革城、杭州四季青等产业集群,上海胜华电缆产业园项目、中国建材集团脱硫石膏板项目等也纷纷被新乡的“星光”吸引,慕名而来,先后在新乡建立基地、投资兴业。

     

        “众多的先进典型,不仅让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保持先进性,也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新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名片效应’。”新乡市市长王战营对记者说,2011年,全市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916个,累计完成投资966亿元。今年以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第一季度已开工重大项目115个,总投资额达到474亿元。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