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耿建扩 通讯员尚清生、潘立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炎炎夏日,在河北河间行别营村中心小学,不时传出用古韵吟唱的《诗经》名篇“关雎”等悠远古朴的民歌。这是年已七旬的盲人裘孝信在传授濒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间歌诗。
河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发祥地。河间歌诗是《诗经》最古老的一种吟诵形式,是集文学性和音乐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也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河间歌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传承人年事已高、难以为继,亟待抢救、保护。
为抢救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间市于2009年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活动,行别营村的裘孝信一教就是四个春秋。
今年75岁的裘孝信自幼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传授下,学会了河间歌诗。尽管自1995年就因病致盲,但他不顾身体状况,自2009年起利用暑假时间,怀揣速效救心丸,每天上午由专人搀着到离家300多米的行别营村中心小学,为适龄小学生传授河间歌诗。除传授学生吟唱《诗经》外,还传授《唐诗三百首》和《毛泽东诗词》。如今,已举办了四期,共培养了80多名继承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9岁,使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