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8日 星期六

    走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28日   07 版)

        2009年,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这所仅有900余人的学校,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众多全国知名乳品企业签署了校研企“1+1+1”合作办学协议,引起了广泛关注。3年过去了,第一届学生毕业了,这种培养模式是否可行?学生是否真正受企业欢迎?记者进行了采访。

     

        “这样的人才,我们企业欢迎!”

     

        这几天,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系主任姜旭德的电话变成了热线,总有企业打电话要人。“以前都是我去企业送人,现在是企业来我这‘抢人’。”姜主任满脸的自豪。

     

        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冬梅说:“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在‘校研企’合作培养过程中,把国家级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教师,他们长期面向市场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把生产实际与教学有效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能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来之能用,我们企业当然欢迎!”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中心搭台,企业、研究中心、学校‘联袂唱戏’,放大了‘校研企’资源和人才共享的互补优势,三方形成了共同发展的集合体。”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朱良工副主任说。

     

        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只要踏踏实实工作,高职生一样能得到大家的认可。”2009届毕业生于冬贵表示,最开始考进这个学校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个高考的失败者,一度想到过放弃。“但当我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出酸奶并送给老师品尝时,我喜欢上了这个学校和自己的专业。”

     

        从一名高职生到国家乳品检测中心的检测员,2009级乳品工艺专业的陈美君当初连想都不敢想。“第一年进入国家乳品中心实习,让我有机会学习行业中最前沿的知识、技术,正是学校给我创造了这样的机会才使我有幸能留在国乳中心工作。”

     

        记者了解到,这个学院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首批230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189人进入乳品企业工作,后备干部15人,销售岗位5人,管理岗位12人,检验员岗位22人,一线技术岗位135人。

     

        “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3年中,与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签约的企业已由最初的15家增加到50余家,订单需求远远超过人才培养数量。

     

        2012年,学院乳品专业类招生计划335人,合作企业人才需求716人,超过招生计划的一倍以上;刚刚创办的3个乳品类专业,一个成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两个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对于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功,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院长徐建成这样坦言:“现在我们已经尝试将这样的成功经验扩展到其他专业中。学院与光明网合作创办了新媒体与公关实务专业,建立了‘校媒企’人才培养模式;与会计、审计中介合作创建了‘校介企’人才培养模式。今年学院还将与物流商会合作,创建‘校商企’人才培养模式,创办现代物流与营销专业,与国家级品酒大师、茅台、五粮液等合作创办酒类鉴品专业。应该说,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我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