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椅子、大锅饭,教师这活儿真平淡”,5年前,这句顺口溜曾传遍南京市江宁区,道出了义务教育中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不影响”的懒散状态,也道出了优秀教师外流、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根源所在。
5年后,记者再次来到江宁,却惊喜地发现:教师积极性高了,学生成绩上去了;来应聘的教师学历高了,申请调走的教师少了;学校获得的荣誉多了,在全省的排名靠前了。究竟是怎样一股力量为江宁区义务教育引来源头活水?
个人与学校“绑定”
“2009年,江宁区响应国家号召,对中小学教师实施绩效工资,但与众不同的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将个人与集体绑定了。” 江宁区教育局局长朱慧一语道破江宁实施绩效工资的独到之处。
“绩效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奖金两部分,我们每年都在教师计划人均绩效奖金中统筹出一部分,先由教育局保管,到年末时,再将这笔钱分发给通过考核的学校。”朱慧娓娓道来,“但江宁区在考核标准中明确规定,个人与学校绑定,如果个人有教学事故、师德缺陷等问题,将影响整个学校的绩效奖金。”
有了独具匠心的制度保障,3年来,江宁各中小学发展势头迅猛,教师之间自发“结对子”,年长的向年轻的学信息技术,年轻的向年长的讨教教学经验,谁也不拖后腿。
戴正英是禄口中心小学的老教师,今年53岁。作为老教师,她对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很不适应。但为了不拖累集体,她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学着在网络博客上撰写学习笔记,与年轻教师进行经验交流,让每一堂课都精彩起来。
砸锅不砸碗
江宁区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之所以大获成功,其实离不开2007年就开始的人事制度改革这块“基石”,而“砸锅不砸碗”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
2007年,江宁遇到了教育发展的瓶颈。以科学园小学为例,当时,全校师生1400余人,核定教师岗位72个,而实际在岗人员90人,教师数量严重超编,教师结构老化严重,效率低下,家长和学生叫苦不迭。面对这样的尴尬,江宁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在深度调研后达成共识:“教师吃的人均主义大锅饭,要砸!”
2007年5月,江宁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包括科学园小学在内的12所中小学成为改革的试点学校,一场席卷全区的改革之风扑面而来。
改革后,原来的教师岗位分成管理岗、教学岗、教辅岗和后勤岗四个岗位,教师每年有一次竞岗机会,有的上调进入管理岗,有的下调进入后勤岗,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优化教师结构。
在禄口中心小学,记者见到了曾经从教学岗下调为后勤岗的徐庆培老师。有着20多年体育教学经验的他,在2009年的竞岗中,由于没有大专文凭而落选教学岗,转为学校后勤人员。但徐庆培并没有气馁,整整一年,他白天工作,晚上熬夜补课,终于获得了大专文凭,并通过竞争再次走上了心爱的教学岗。徐庆培说,失而复得的教学机会让我更珍惜这次的拥有,我将尽己所能,让孩子们享受精彩的每一课。
江宁区义务教育的创新和改革皆可用这句话来解释,因为不能耽误孩子,所以要防止教师之间恶性竞争,于是有了“个人与学校绑定”;因为不能耽误孩子,所以不能容忍教师人浮于事,于是有了“砸锅不砸碗”,但这一切,终究是以制度管人。
制度是条条框框,虽然在约束教师行为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制度管人终究是“生硬”的,相对于文化育人的润物细无声,制度管人缺少了自觉性和持久性。因此,如果在现有制度的成果上,融入文化育人,相信义务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宽。(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