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芬兰科学院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但由于历史和预算原因,它一直被列为教育部的一个下属机构。
芬兰1947年制定关于建立科学院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芬兰科学院1948年成立时由12名院士、8名科学家和4名艺术家组成,目的在于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文学科的发展。1948年至1969年之间,共和国总统共授予23位科学家和艺术家为科学院院士,但在科学院里一直只有12名院士,只能少不能多,这是法律规定的。当时“院士”是作为科学院的一个高级职位授予的,就是说,“院士”有职有权,在当时情况下不仅有义务从事科学项目或者艺术的研究,而且还要带领本学科开展科学研究或者艺术创作。
1969年老的芬兰科学院解体。芬兰新的科学院也就是今天的科学院于1970年宣布成立。新的科学院除了接过老科学院的基本职能外,还对内部的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一套以“教授制度”为代表的新规章新制度,废止了已经实行了21年的“院士制度”,原本是“实职”的科学院院士一夜之间成了一个头戴院士桂冠的普通教授、学者。他们既不拿政府的工资,也不拿政府的补贴。
根据法律规定,无论是科学院士还是艺术院士都不再由芬兰科学院统一提名,即科学院士由科学院提名后上报芬兰教育部,然后由教育部再呈送共和国总统签署。艺术院士由教育部下属的专家委员会——艺术中央委员会提名,再由教育部呈送共和国总统签署。无论是科学院士还是艺术院士不再是一个职位,也不再是学术领头人。在1972年至2010年期间,共和国总统共给27名科学家授予了科学院士的荣誉称号,给26名艺术家授予了艺术院士的荣誉称号。也有个别的“照顾”,如1920年出生的著名作家法伊诺·林纳,他既不是学理科的,也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背景,但他是一位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对芬兰文学走上世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表彰其不朽的贡献,芬兰科学院破例建议总统授予他科学院士称号。
根据法律规定,科学院士同时期的人数不得超过12人,艺术院士不得超过11人。院士的人数采取自然淘汰的方式,即某一个院士去世了,科学院或者艺术中央委员会就要准备新的提名来填补这个空缺,他们根据规定将那些艺术业务能力强、成绩卓著和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的人推荐给教育部,然后再作为教育部的建议人选报共和国总统批准。新填补的院士一次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一批,视总统的工作安排而定。
获得科学院士荣誉称号的科学家中年龄最大的为81岁,最小的为57岁。获得艺术院士荣誉称号年纪最大的为85岁,是位作家,她生于1924年,2009年获得院士称号。第一个获得院士荣誉称号的女士是皮尔考·麦基莱,她于2003年获得此项殊荣,时年57岁。当院士时间最短的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如生于1952年的女基因学家培尔托宁·帕劳迪埃,她在2009年获得总统授予她科学院士的称号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芬兰法律对本国科学院士的人数有严格的限制,但对外国科学院士的人数却没有任何限制,自1974年至1996年芬兰总统共授予23名国外著名的科学家为芬兰科学院士,其中美国、俄罗斯(原苏联)各6人,瑞典4人。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 本报赫尔辛基7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