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不高……”为了生活,为了孩子,成千上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如候鸟般远离家乡,投奔繁华的城市,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小小鸟”。
自信的笑容、明媚的个性、多姿的才艺,当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的几所小学,这样的“小小鸟”到处可见。是怎样的教学使这些原本怯懦的“小小鸟”能拥有这样的快乐?带着疑惑,记者走进学校探寻其“快乐源泉”。
新桥小学现有学生500多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00余人,比例占到60%,长期缺少父母之爱与家庭约束,导致不良习惯较为普遍。
“通过精心策划实施多样性的社团活动,一步步改掉坏习惯,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越来越多的好习惯在孩子身上蔓延。”这是学生家长郭大勇对新桥小学的第一印象,“当时我走到二楼楼梯处,忽然走过来两位学生,看到我,很有礼貌地问好。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感到很温暖,是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未来。”
心理上的自卑是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后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曲佳慧是新桥小学的大队长,3年前母亲去世,父亲在外打工,平时都是姥姥带。学校对她的每一次关爱她都牢记在心:端午节发粽子,中秋节发月饼,儿童节去公园,平时学校提供“爱心午餐”,免费发放教育图书,安装亲情电话。“虽然母亲去世了,但我并没有感到孤独,我把学校当成了我的家。”曲佳慧眼含泪水说。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经常随父母迁移,被称为流动的‘花朵儿’。”道外区伍连德小学赵立斌校长微笑着说。在伍连德小学645个学生里有70%到8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减轻他们的负担。王帅来自单亲家庭,他随母亲来哈尔滨上学,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学校了解情况后,请他的母亲到学校做保洁工作,维持生活开销,学校还给王帅提供一些入学的必备物品,“希望王帅能够得到爱,将来再把这份爱回馈社会。”
“我的孩子什么都不会,我出去打工,根本没条件培养孩子的特长。”这是外来务工家长的回答。哈尔滨市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学特长,要求学校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老师教孩子们免费学习才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应该与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公平教育,使他们的父母能够安心在哈尔滨打工,能够更好地融入哈尔滨的建设工作中。”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部长张丽欣说。(本报特约记者 朱伟华 本报通讯员 毕玉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