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75年8月 任教学科:语文、英语、计算机
●毕业学校:拉萨市师范专科学校,后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取得专科学历,并取得西藏民族学院函授本科学历
●从教地点: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
●任教经历:1997年9月—1998年9月在嘎岗小学任教
1998年9月至今在日多乡中心小学任教
人生箴言
我喜欢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乡,即使有机会调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的成绩能越来越好。
同事评价
宋玉刚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墨竹工卡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郭顺勤
学生评价
宋老师就像爸爸一样,不光在学习上帮助我,还给我买衣服、鞋和学习用品,在生活上也对我特别照顾。——日多乡中心小学学生 土旦加措
日多寺所在的那座山上,一条条经幡横亘在两个山头之间,迎着山风飘舞。山脚下,日多河昼夜不停潺潺地流动着,汇入拉萨河。日多乡中心小学就坐落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之中。
戴着“值班员”袖标的宋玉刚老师刚刚完成校园的巡查,正在电教室里忙着整理材料,帮其他老师打印论文。他专注地忙碌着,这个电教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也是最耗费他心血的地方。
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我就是想把学校的远程教育搞好”
宋玉刚1998年从离墨竹工卡县城不远的嘎岗小学调过来时,日多乡中心小学压根儿没有什么电教室。那时候,学校里甚至连电都不通,学生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课本里描述的别样生活在他们看来都格外新奇。
2001年,宋玉刚通过全国自学考试考入南京晓庄学院开设的西藏大专函授班,两年的学习经历让他受益匪浅。2003年,正赶上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西藏启动,在南京学习期间掌握了一些计算机技术,又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的宋玉刚,理所当然地被学校指派负责电教工作。电教室就是在那时候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了。
也是从那时起,宋玉刚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接受完培训,宋玉刚开始了自己的不断钻研和琢磨。“我刚接触这些时,真是什么都不懂。”于是,除了上课,宋玉刚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远程教育技术上,接收内地各省市特级教师的优质课程,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下载、刻录。
除了电教室里的信息接收设备和几台电脑外,每个教室也都配备了电视机和投影仪。“当时还没有进行农网改建,我们这里还不通电,只能靠太阳能发电设备供应教学楼的用电。”宋玉刚回想起当时的艰苦条件感慨不已,“发的电没有办法支持所有教室同时打开电视机,只能把两个班的学生并在一起。”天黑以后没有电了,他就点着蜡烛在宿舍里看书继续学习理论知识,“那时候真是有点儿着魔的状态,就是想把学校的远程教育搞好。”
着了魔的宋玉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所有老师共享,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对这些“高科技”充满好奇,每天通过教室里的电视看新闻,让他们增长了不少见识,相互之间讨论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在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是藏族人的学校里,宋玉刚作为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们提供学习使用汉语的环境,他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响应。在他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屋子的学生兴奋地指着电视屏幕七嘴八舌地说道:
“老师,我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吧?”
宋玉刚从来不会主动告诉学生哪句话的意思,而是让他们通过各种情景再现,自己揣摩,慢慢培养语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也出奇得好。
经过宋玉刚的努力,日多乡中心小学的远程教育渐渐地在整个西藏自治区都小有名气了,学校也被评为“远程资源教育示范学校”、“国家远程资源教育示范点”,慕名而来接受培训的老师络绎不绝。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日多乡中心小学共有168名学生,一到六年级各有一个班,宋玉刚负责语文、英语、计算机课的教学。由于日多乡属于牧区,牧民放牧都很分散,每年新生入学前,宋玉刚都要利用暑假时间和乡里的统计员一起到各个村子去发开学通知。如果家长们不主动前来登记,宋玉刚还会走很远的路去孩子家里做工作。“总之,不能丢掉一个孩子,我只希望他们都能来到学校接受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以前经常有家长借口孩子病了,接回家后就再也不送过来了,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就又回家放牧去了。如今,小学新生100%的入学率让他十分欣慰,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继续读中学。十几年来,宋玉刚教过的学生里已经出了七八个大学生。去年还有一名藏族女学生考到南京医科大学去学医,专程过来给他报喜。
宋玉刚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淳朴的学生们不懂得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喜爱,他们总会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己家做的奶渣、酸奶,一股脑儿塞到宋玉刚手里,然后就害羞地跑掉。
“对家人我亏欠得太多”
在日多乡中心小学的这些年里,宋玉刚不仅收获了诸多荣誉和学生老师的敬重,更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
宋玉刚的妻子德吉措姆也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初识的场景,宋玉刚至今都记忆犹新:“她刚到学校的那天,正好后面的山上起火了,所有男老师都扛着铁锹,端着脸盆灭火去了。”宋玉刚说当他灰头土脸地回到学校时,一眼就看见了这个漂亮的新同事。
后来,宋玉刚对措姆老师格外关照,冬天时会叫她到自己的宿舍里烤火取暖,发现她的煤气用完了,就烧好开水送过去。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也逐渐升华。如今,他们的小女儿已经1岁零4个月了,藏族名字叫德吉白珍,留在拉萨由措姆的妈妈照看,他们每两周回去看望一次。平日里,宋玉刚时常会拿起女儿的照片摩挲着,就好像抚摸着女儿嫩滑的小脸。前不久,小白珍由于重感冒导致肺部感染,高烧39.4℃,老太太在医院里急得直哭,可宋玉刚当时正忙着毕业班整班移交的工作,根本抽不开身。一想到女儿承受的痛苦,宋玉刚心里就特别难受:“我得承认,对于家人我亏欠得太多。”
老家在河南郑州的宋玉刚是一名“藏二代”。宋玉刚的父亲当年跟随18军修筑青藏公路来到西藏,后来就留在了这里。2000年,父母回到家乡养老,而宋玉刚也只有在南京学习的那两年陪父母过过春节,其余时间从来没有回去过。母亲总会在电话里抱怨。
宋玉刚没有办法跟父母解释,自己既要当班主任负责整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又要下功夫钻研远程教育方面的技术,不光为老师们进行培训,也要为乡里的农牧民提供培训,他同时还兼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进行法制、德育、安全教育。他真是太忙了。
宋玉刚说春节时他打算带着妻子女儿一起回家探望父母,“终于不用再害怕听到电话里的那句‘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宋玉刚憧憬着全家团圆的情景。
按照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5年就可以申请调动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区。然而,宋玉刚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其间县教育体育局负责远程教育的领导看他工作成绩突出,想要把他调到县里来工作,却被宋玉刚拒绝了:“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份工作,看着学生们一天天不断进步,这种成就感是什么样的待遇都无法取代的。”(本报记者 益西嘉措 西藏商报记者 史卫静)
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社社办公室(请注明“最美乡村教师2012投稿”字样)
投稿邮箱:zmxcjs@gmw.cn
联系电话:010-6707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