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1日 星期六

    传 人

    用线塑给陶泥以生命

    周笔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21日   12 版)
    黄志伟与他的作品《男儿当自强》与《王者之风》。

        在石湾陶艺界,“线塑”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艺术符号。提起它,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黄志伟。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黄志伟将中国画线描“十八法”与块面结构精髓交融,开拓出“线塑”这种陶塑新法,并积淀成既传统又前卫的独特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突破了普通陶塑的固有程序,灵活自如地发挥了陶泥线条的特有形态和风韵,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拓展了陶艺本体语言的形式风格,对石湾陶艺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黄志伟出身于陶艺世家,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1989年,黄志伟考入广州美院雕塑专业,在这里,他受中国画传统线条启发,开始对“线塑”进行钻研和探索。他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揉搓、捏塑、绘制中。无数个漫漫长夜,陪伴他的除了一个个不会说话的泥像,就是一具悬挂在墙壁上用作教具的人体骨架……在这里,黄志伟成功地把中国画线描“十八法”技法融汇到了陶艺创作中,他将笔墨线条技法转化成陶艺的手搓泥条手法,以泥条速塑的手法创作了多款线塑陶艺作品。《渔韵》、《酒神》、《庄周梦蝶》等早期线塑作品一经面世便广受社会各界的喜爱,也得到了新加坡、台湾等地鉴赏家的肯定。

        大学毕业后,黄志伟回到佛山,在陶艺大师云集的著名企业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工作。他的陶塑技艺日趋成熟,尤其是他与父亲黄松坚合作的《春夏秋冬》,倾情演绎了石湾传统“瓦脊公仔”古装仕女的风韵,极尽细腻、优雅、婉妙的东方情调和装饰韵味,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黄志伟的“线塑”法开始影响陶艺界。2001年,36岁的黄志伟成为广东省最年轻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黄志伟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历史悠久的石湾陶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石湾的陶艺大师们在过去曾辉煌过,然而,要想延续石湾陶艺的辉煌,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与超越。作为石湾陶艺承前启后的艺术家,黄志伟在突破性地创造了“线塑”技法之后,毅然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环境,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投身商海,开始探求一条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发展新路。2004年末,黄志伟离开了国营的石湾美术陶瓷厂,创立了自己的“石湾公仔黄陶艺坊”,虽然他经历过创业之初短期的迷惘与彷徨,但他最终突破了石湾传统技法,突破了惯有的陈陈相因,在使用传统符号表现地域特色的同时,不断深化和加强“线塑”形式的功能,以独特的形式感和对泥捏线条错落有序的运用,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到立体雕塑中,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出豪放、随意、空灵的结构与节奏感,传递出散淡、闲逸、率真的意趣,强化了陶艺作品“原创性”的手工韵味,为石湾公仔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悠闲老子》是“线塑”手法的代表作品,它采用了线塑手法表现衣纹的陶泥线条,就像中国画的线描一样,以泥线的走向、聚散、起伏,在弯曲重叠组合中,形成了平行排列,如流水行云的特有意态。作品中的人物形态洒脱,衣纹舒展流畅,不施釉彩的衣布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尤其是老子的面部,除了采用细腻的长短泥条塑造外,还结合了人物在特定表情时不同的表现,对飘逸的须髯、头发和眉毛的微妙变化进行了深入刻画,塑出老子额部的抬头纹、眼睑的弧线、上眼皮的下垂感、眼尾的皱褶,突出老子久经沧桑的老者形象和德行高深的伟人品格。作品整体上显出了苍古深邃的意蕴和回归自然的境界。

        《独钓寒江雪》是“线塑”手法的又一代表作品,描塑的是一位老翁在寒冷的雪天独自伏在江边石头上钓鱼的情景。作品以大块面写意把整个大构图塑出,表现了寒天雪、老渔翁、江边石头等特定情景,吸取了汉代和现代雕塑处理块面的手法,把人和石头的塑造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团块结构之中,追求风雪不动安如山的凝重寓意。黄志伟制作的一条条粘捺于作品坯体上的泥条,兼工带意,这些泥条以手搓捏陶泥而成,其长短、粗细、圆润规整度和曲直形状,按作品的需求而定。泥条粘捺到坯体后,以工具进行较少的修整,尽量保持泥条的手工韵味和泥性的柔软韵律感。泥条可以用于人物衣纹的表现,也可以用于人物面相和肌肤的塑造。用于表现衣纹的泥条,可以是单独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平行排列或是弯曲转折组合,以表现衣纹的走向、聚散和起伏意态,呈现出如中国画多种线条的特有形态,加强了作品的装饰性和动静效果。

        而粘捺于人物头部和身体肌肤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泥条,比用于表现衣纹的泥条则较为细小一些,这些泥条使须、眉、眼、鼻子、筋络和皱纹等典型强化,加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作品表现老渔翁衣纹的泥条(泥线)圆润规整而带苍劲,其布局在弯曲重叠组合中也有平行排列的流畅感,借物喻情,寓意在风雪交加中老渔翁依然钓趣盎然。面部形象则以较为细腻的泥条(泥线)雕塑,表现柔长的须髯和眉毛,结合脸部结构和特定表情进行深入刻画,把眼睑的弧线、眼尾的皱褶和略翘的唇角的微妙变化塑出,突出老渔翁饱经沧桑、深邃而乐观的情感。以短小弯曲巧妙转折的泥条表现手的筋络和肌肤结构,勾勒出其清瘦而富力度的手。

        从老一辈大师潘玉书、刘传等人,到当代大师庄稼、刘泽棉、黄松坚等人,石湾陶艺家们的每一项创新都会给石湾陶艺的发展带来新的进步,黄志伟也不例外。中国雕塑界泰斗、黄志伟的老师潘鹤先生评价黄志伟“继传统、创前卫”。梅文鼎大师认为“黄志伟的线塑在传统的造型法则基础上融进了更多的美学标准”。中国轻工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先生给予黄志伟的评价是“求美、求新、求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