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乳业正加快调整步伐:
一方面,中国乳业步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政府在牛奶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连出重拳。据介绍,1997至2011年间,我国奶类产量从601万吨增加到3810万吨,同期奶牛存栏从442万头增加到1440万头;同时,奶站清理整顿圆满完成,奶站减少了34%,目前全国13503个奶站全部纳入监管,持证收购,全国机械化挤奶率提高至87%。
另一方面,我国奶业发展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国内人均奶类年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特别是由于国产乳品质量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信心,民族品牌信誉受损,奶牛养殖面临困境。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陈三有表示,国内奶业的振兴,乳品企业必须自强,以稳定的质量、良好的信誉重塑消费者信心。
“中国乳业发展,应该追求有质量的增长。”蒙牛乳业总裁孙伊萍说。
“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没必要去回避”
对于食品企业来讲,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孙伊萍表示,目前蒙牛内部已形成一个很强的共识,绝对不会追求没有质量的增长,这是前提。
“食品安全问题,是绕不开的,我们没必要去回避。”孙伊萍说,“食品安全事件让蒙牛在显微镜下生存,我们将比以往更加关注细节,更加如履薄冰地做好每件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过多辩解或者申诉,只有经过非常深刻的痛,才知道修复这个过程。我们要比别人更好地注重细节。”
对于乳品企业来说,奶源是保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为了获取充足高质的奶源,蒙牛加强了牧场管理。“未来我们将实行两种管理模式,一是对自建牧场,我们将实行全方位管理,从管理人员到技术人员,以及我们的所有工作人员。二是我们参股和长期战略合作的牧场,我们将实行协作管理,即必须派出我们技术人员到现场参与管理。”孙伊萍如是说。
除了奶源建设,蒙牛还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比如新增了将近1亿的检测设备,加大检测力度;增加了将近3倍的人员加大检测频率;投入检测费用,加大检测力度等。
“与国际乳业的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未来国内奶类的消费将继续呈现刚性增长。如果每人每天奶类蛋白质的摄入量从目前的1.5克增加到推荐的15克,全国奶类需求量将增加十倍,保障乳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巨大的消费潜力不仅为中外乳商提供了巨大商机,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农业部信息表明,奶业发达国家与我国交流合作呈日益增多趋势。近日,中国与丹麦开启政府间深度合作,推动成立“中国—丹麦乳品技术合作中心”。通过借鉴丹麦乳业的发展模式改善企业与社区及奶农的合作关系,从行业层面推动中国乳业接轨国际水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蒙牛乳业还与欧洲乳业巨头——丹麦爱氏晨曦食品公司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爱氏晨曦以22亿港元入股蒙牛,持股约5.9%,成为继中粮之后的第二大战略股东。
据悉,成立于1863年的爱氏晨曦公司是欧洲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乳品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有机乳品供应商,在全球乳业排名第五。爱氏晨曦副总裁莉莉女士(lillie Li Valeur)表示,爱氏晨曦的管理系统将全面传输到蒙牛,以保障蒙牛的原奶安全。
中国的乳品行业竞争激烈,市面上的大小乳品品牌和种类纷繁复杂。“我们一直在梳理整个蒙牛的品牌和产品。在未来蒙牛整体的发展上,我们需要更加系统地去规划我们的产品,特别是在整个研发和产品的创新上,我们要领先。”孙伊萍表示,未来的蒙牛将是一个管理有序,并且在品牌的规划、品牌的建设上非常有系统的公司。
“优秀公司要靠优秀文化来管理”
孙伊萍就任蒙牛总裁后,并没有急于开展各项工作,而是首先跟员工探讨了蒙牛的未来、蒙牛的愿景、蒙牛的使命和蒙牛的价值观。
“经过全员讨论,确定了我们的愿景——要做最专注、最专业的乳品公司,我们的价值观是阳光、高尚、责任、创新。这是我们蒙牛人自己经过讨论,发自内心希望形成的。”孙伊萍表示,如果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来的、所谓的“聪明”领导身上,那样做蒙牛肯定是要失败的。成功的核心是要调动每一层次的员工的智慧和想法。
在孙伊萍企业管理的“金字塔理论”中,从下到上依次为人、系统和文化。“最底层是人,就是把团队打造好,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二层是系统,让大家在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有系统化的思维和方式,有这样的工具和方式才能成就百年老店;最上面一层是文化,一个优秀的公司最终要靠文化来管理。”
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蒙牛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加大了力度,通过一系列活动,更好体现一个大企业、大品牌的责任。
目前,蒙牛集团正在与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
对于参与这一公益活动的初衷,孙伊萍告诉记者:“这种公益行动不是做广告宣传,而是需要蒙牛人身体力行的去做一些实事,表现我们的社会责任。我们要给教师实实在在的资助,改善教师的居住环境,要做实实在在的工作。”本报记者 郭丽君 本报通讯员 崔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