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3日 星期五

    龙湖旧事

    作者:赵 勤 (大理,白族)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3日 16版)

        喜洲古镇,位于云南大理古城北端,是坐落于苍山五台峰下的平原坝子。这里既不靠山,也不临海,却自古以来是祖国西南边陲洱海西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镇的繁华源于镇东边一汪浩瀚的龙湖,它被人誉为古镇的“潜龙窝”。

        龙湖是临近洱海的一个淡水湖泊,又是通往上关、下关和海东方向等地的一个水路交通要道。龙湖四周长满莽莽苍苍、幽深莫测的的芦苇、柳树,钻进去,仿佛坠入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每天,树丛里总是传来音色各异的鸟鸣,钻出钻进数百种叫不出名字的小动物,谁也说不清龙湖里究竟都隐藏着什么东西。

        生活在龙湖附近的白族人,把龙湖当作自己的母亲湖,甚至把她尊崇为龙的化身。每年深秋季节,龙湖四周的芦苇黄了,柳树落叶了,龙湖就像海底的一条青龙,脱下那一件件黛绿色的衣裳,敞开母亲般温柔的胸怀,同时也让人窥见她的雄悍之气。渔民们沿着那窄窄的小径,将自家小船划进龙湖捕鱼。湖里的鱼非常多,味道也格外鲜美。在鱼市上,只要说是龙湖的鱼,一会儿便售罄。龙湖里有一种鱼,白语称为“稿腮鱼”(译为汉语是树叶里的鱼),更是稀奇。渔民们在腊冬前后把龙湖岸边的树叶割下来,堆放在龙湖岸边,再用一张又长又宽的竹编带将树叶围起。第二年立春前后,就能在即将腐烂了的树叶里捕捞“稿腮鱼”了。这种鱼长达六七寸,烹煮时不用放香油,美味无比。

        每年农历7月23日,龙湖更热闹了。四乡八村的白族父老乡亲,怀着对龙湖的崇敬感情,纷纷来到湖边举行隆重的“放荷灯会”,又称“放生节”。这天,街上所有的泥鳅都会被买下,然后,善男信女在湖边一边念经,一边将一盆盆活蹦乱跳的泥鳅放入龙湖。泥鳅放生后,人们开始制“荷灯”:取一只碗,碗的四周贴上五色纸剪成的花瓣,在碗心间点上一支油灯,将这些比真正荷花还美丽的“荷灯”放入湖中。微风一吹,这千万朵“荷花”在水中摇曳起来,煞是好看。

        清朝道光年间的喜洲籍进士杨绍霆,在异乡做官之余,时时地想起相隔万里之外的家乡龙湖,曾在《秋日忆龙湖泛舟》诗中深情地回忆:

        莲灯泛去三千盏,

        柳幕分来十八沟。

        记得舟中各有句,

        醉归题向海涛楼。

        海舌吞沙不记秋,

        白藕红蓼媚扁舟。

        几时载酒湖心酌,

        有囿莳花水面浮。

        上世纪40年代初期,云南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严子珍、董澄农先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龙湖最北边先后建起了“海心亭”别墅,好让更多人划船进去,领悟龙湖的神韵和灵性。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也掀起了“围海造田”运动,龙湖岸边茂密的树林、芦苇,砍的砍,烧的烧,龙湖里的水也被抽干或填埋而变成了水田。如今,往日的龙湖已然不再,唯有在老人讲述的故事中或是地方文人的著作里,能寻找到有关龙湖的美丽景致。

        (作者为国家公务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