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驱动:升级的强大动力
这1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增强,成果丰硕:实现了年平均23.5%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高增长,研发支出总量从位居世界第五位跃升为世界第二位;TD-LTE入选4G国际标准,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7062.68米的下潜纪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创新带动经济效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可产生8倍以上的回报;国家高新区的出口创汇已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6.8%,实现净利润8484.2亿元……
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聚焦化优势明显,产业值从6000亿元跃升至16000亿元;宝钢建立的余热回收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吨钢耗水只有6立方米,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年可创效益1000多万元……
一条主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十六大以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
这10年,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有力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命题。
这10年,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大地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在全世界科学制定绿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这10年,中国经济不仅跑得快,而且跑得更稳:实现了年平均11.5%的经济高增长,经济总量从位居世界第六跃升为世界第二;实现了年平均18.8%的贸易高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量从位居世界第五位跃升为世界第二位。
这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不仅重速度,更重质量。从中央到地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积极落实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对传统产业进行淘汰和重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率已提高到40%。
节能减排:实现绿色转型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06%,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家荣介绍,近3年来,我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共安排中央财政补贴资金330多亿元,推广节能灯5.2亿只、高效节能空调5000多万台、节能汽车460多万台、高效电机500多万千瓦,直接拉动消费5000多亿元,实现年节能1250万吨标准煤,其中节电约310亿千瓦时、节油1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000万吨。
这些惠及千家万户的政策,让消费者和用户节省高效节能产品购买费用700多亿元,产品寿命周期内节省电(油)费1300多亿元。
(郭丽君、谢琳整理)
专家观点
中国工业已进入成年时期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加入WTO以来,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这个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工业。中国工业已经从幼稚时期进入成年时期,即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劳动力工资状况、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这促使工业结构进一步向制造业的更复杂部门以及产业链的更高环节转型升级。
节能减排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中国近十年节能减排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形成上下联动机制。自从2005年循环经济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理念深入人心,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技术路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自主创新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工业科技含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最终对工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未来将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多策并举挖掘居民消费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为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家多策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等。(郭丽君、谢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