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明义一样的个头,一样瘦削的身板,一样黝黑的面孔,架着一副同样的眼镜。过马路的时候,发现老人,他会快步跑上去搀扶;走路的时候,发现垃圾,他会弯腰捡起来……
他是一个“穷学生”,却一次次倾其所有,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为困难孩子做家教,他不但不收一分钱,还捐出了自己兜里的每一个硬币,没钱坐公交,他徒步十余里走回学校;为贫困地区捐衣服,他捐得只剩下校服和实习服。熟悉他的人都爱说:“鞍山出了个‘小郭明义’。”
他叫刘睿,辽宁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1991年出生于辽宁葫芦岛农村。郭明义在微博中这样评价刘睿:“他还是个孩子,就知道为别人做点啥!”他的班主任老师曲文泉说,刘睿是最优秀的、最有爱心的“郭明义式大学生”;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乐善好施的“裸捐弟”。
从“超女迷”到郭明义最忠实的“粉丝”
“我原来最喜欢超女,网名就叫‘天天李宇春’。”刘睿向记者娓娓道来。
“2010年7月4日,辽宁省组织劳模进校园,那时候郭明义还没有这么大名气,报告效果虽然非常好,但我仅把他当作模范来景仰。不久,我们专业的殷懿同学得了白血病,郭明义不但自己捐款,还组织球队进行义赛。这时候,我才发现,模范并不高高在上,他就在我们身边。”
那一天,刘睿捐出了自己的第一笔善款——在鞍山新东方打工挣的120元钱,同时,把自己的博客签名改成了一句英文。刘睿腼腆地说:“这是我自己造的句子,意思就是‘我要永远地温暖你’。”
郭明义的爱心源源不断,刘睿的捐助也没停止。当年9月份,他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挤出100元,捐给殷懿;12月,他跟着班主任曲文泉老师到天津血液病医院看望殷懿,回来后,又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500元,同时动员其他获奖者也捐献了4000多元。
殷懿同学转危为安,幸福地重返校园。郭明义也成了辽宁科技大学的常客,刘睿则成了郭明义最忠实的“粉丝”。
“听说郭明义老师献了自身总血量10倍的血,我都吓坏了,这人要干什么啊?后来,听郭老师说,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是从血液里提取一部分‘成分’,而这一部分‘成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救人命,这是多有意义的一件事啊,何乐而不为?”刘睿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除了献血,还捐了3个单位的血小板,最近又在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
刘睿清晰地记得签字的情景——那天是在郭明义办公室,他去填写志愿书,看到上面有7、8个选项,就是心肝肺那些器官,还有眼角膜啥的。他问:“这些都要捐么?”郭明义回答:“这要看你自己的意愿。”“您都捐了么?”“捐了。”“那我也捐!”“你要不要再好好考虑考虑……”“不用考虑了,如果我的捐献能让别人的生命延续,值!再说,您不也是这样做的吗?”
今年2月,作为郭明义的“粉丝”,刘睿走进了央视记者的镜头。面对记者的提问,刘睿侃侃而谈:“我一直觉得郭明义老师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追随他,你能得到最简单的快乐,最真实的幸福!”
“我是个学生,什么都没有。但是,我有爱心”
夜晚10点,路灯都熄了,只有两旁居民楼里偶尔亮着几盏灯。在城市通往郊区的路上,一个瘦削的男孩,背着双肩带书包,高声唱着王菲的《传奇》,大步流星地走着……
这个男孩就是刘睿,到市区给贫困生补课后,他独自徒步回学校。
“咋还有闲心唱歌?”记者问。“唱歌壮胆,一唱歌,就不害怕了。”刘睿答。
提到补课,刘睿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第一次去家教市场,碰到一个老人,给外孙子请家教,说到价钱的时候,我讲了市场价,他说,他的残疾女儿接受不了这样高的价;我又说了最低价,没想到,他还是接受不了;我问他,他能给多少钱,他说,一次课十块钱,这一次,是我接受不了了。然后就去给拿得起‘市场价’的学生当了家教。”
“认识郭老师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错了,穷孩子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后来我又遇见两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一个是母亲做了两次大手术,另一个是学生腿部受伤,给的价都非常低,但我没有拒绝,因为我不想再愧疚和自责。”
有一次晚上去做家教,钱都捐给贫困生了,没法坐车,只能走回学校,当时还不到20岁的刘睿心里还真有点发毛。可是,想到郭明义30年如一日,每天早晨四五点钟摸黑起床,步行到矿山,刘睿心里就充满了力量。从此,每次外出补课,他都要徒步走回来。他扳着指头和记者算账:“从铁东区法院走到学校,一次节省11元打车费,这样一个月至少有20次,省下200多块钱,这钱意味着一箱纯牛奶,一斤核桃,四十个鸡蛋,再加一袋好大米。够奶奶和杨斯雯生活一个星期。”
他说的杨斯雯是一个16岁的女孩。出生3个月起就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杨斯雯上小学四年级时,被郭明义发现后,从此成了郭明义的重点资助对象。“我没有钱,但我有知识,我可以无偿给她做家教。”去年9月开始,刘睿接过了郭明义的接力棒。
“前一阵儿,学校举行优秀社团颁奖晚会,我压轴一曲《传奇》,技惊四座,这要归功于我天天走着回学校,一个多小时的路,1000多米长的隧道,我一路飙歌。”“90后”的刘睿甜甜地笑着,记者的心里却一阵阵泛酸。这是一个家庭非常困难的孩子,又处在一个更需要别人照顾的年龄,却一次次地把自己的稀缺资源“裸捐”出去,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辽宁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杜微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郭明义在跟主持人交谈时,提到贵州毕节有很多孩子冬天没有棉衣,刘睿回到宿舍就开始选衣服,最终,除了必须用的校服和实习服,其余几乎都捐了出去。别的学生穿的是五颜六色的羽绒服,而他穿的是实习服。“实习服因为不经常穿,所以很显眼,说就说,看就看吧,过几天就好了。”他在微博里给自己“解嘲”:我觉得实习服更有“纯粹的美”和“本真的质朴”。
还有一次,得知其他学院的同学患了重病,刘睿把兜里仅有的60元钱捐了出去。回到宿舍,搜遍抽屉,只找到6元硬币,他在微博上调侃自己:“零零散散的6块钱,能买一大包华丰伊面,又回到燕麦和华丰的时代了,平淡、满足、坚强!”
“因为我是个学生,所以我什么都没有。但是,我有爱心。”刘睿告诉记者:如果能给别人带去幸福,我愿意奉献我的一切!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