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24)

    把“民生蛋糕”做大、分好

    ——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民生投入巡礼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0日   04 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近年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农机补贴帮助农民丰收
    财政支持藏族群众使用太阳能
    学生营养餐获中央财政支持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于之民。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公共需要,服务公共利益,都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保障改善民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近十年来,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支出,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的实惠。

     

        1 民生投入大幅增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财政“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蛋糕”分配结构也在明显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重点逐渐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以及破解民生难题的决心和勇气。与此相伴,是一幅幅更加美丽的民生画卷展开在我们面前。

     

        十六大以来,国家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其中,“十一五”时期,全国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支出达到4.45万亿元、1.49万亿元、3.33万亿元和5600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6倍、2.6倍、1.3倍和1.4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近3万亿元,有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2 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

     

        全面取消农业税,减免各种收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2010年达到1226亿元。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3 支持教育、卫生发展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国家助学制度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名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惠及12.67亿城乡居民。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2300多万城市居民和5200多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1100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

     

        5 继续加大支持民生力度

     

        翻阅2012年财政预算报告,2012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越来越大的“民生蛋糕”,折射出党和政府更加浓郁的民生关怀。

     

        “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支持深化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专家点评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

     

        财政加大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通过增加“三农”、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民生投入,可以反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

     

        过去10年,国家对教育的支持有目共睹,2006年国家在西部实行“两免一补”,2007年推到全国,2008年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职工绩效工资改革,这对国家长远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回望2011年,公共财政的特点更加彰显,一方面财政蛋糕越做越大,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大关;另一方面,财政蛋糕更多向民生倾斜,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从追求增长到更重视发展,这背后体现了一种“国富”到“民强”理念的转变。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

     

        应该说,我国财政收入的总体规模并不小,但在收与支的规范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原因还是发展阶段不同,这需要循序渐进。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财政支出是在大幅向民生领域倾斜。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马珺:

     

        “十二五”期间是建立和保障民生、实现和谐税收发展的关键期,特别要在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上,缩减政府行政管理和投资性支出,加大对民生建设的社会性投入。

     

        (整理:杨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