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9日 星期一

    用爱和责任熔铸师魂

    ——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邹逢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9日 01版)

        人物小传

     

        邹逢兴,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全军优秀教师、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留校任教43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先后编著出版全国、全军统编教材、国家规划重点教材36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两次。

     

        从业43年,铸就两门国家精品课程,带出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培养出上万名高素质人才——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邹逢兴,以此诠释一名军校教师的人生价值。

     

        “每堂课都应该是精心编排的演出”

     

        谈到课堂教学,邹逢兴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台就好比舞台,每一堂课都应该是课程内容精心编排的演出,让学生爱听并能听懂。”

     

        邹逢兴讲授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抽象而深奥,学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爱听并能听懂呢?他将自己精心设计的电子教案、动画综合集成于多媒体课件中,再运用邹逢兴假想模型机,使那些抽象的事物、深奥的原理变得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在邹逢兴看来,这还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改革,关键是如何提高学员的应用能力。教学中,他常将课程中的难点、重点分解在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中,并采用“问题牵引”、“任务驱动”的思路,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与问题研讨,让学员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如做可编程I/O接口芯片实验,他先安排学生做单个芯片的应用实验,再做多个芯片的综合应用实验,经过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样,教学质量与效果自然高出一筹。

     

        经常有年轻教员向邹逢兴“取经”。邹逢兴往往一言以蔽之:“当老师要有思想、勤实践、善总结。”这一切都源于对教学的热爱与精益求精。从教43年,邹逢兴始终奋斗在教学一线,期间多次放弃当官和改行赚钱的机会,“因为我太爱教师这个职业了”。

     

        因为热爱,邹逢兴在三尺讲台成绩斐然。他负责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其课程建设与实践多次获军队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编写出版了36本国家、军队统编教材,带出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得首届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将创新贯穿教学全过程”

     

        去年8月,第6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举行,吸引了1042所高校3万多名学生的积极参与。许多人不知道,这项风靡全国的学科竞赛,其最初创意就来自邹逢兴的课程教学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初,邹逢兴给本科生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当时,用于实验的课时很少,实验只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邹逢兴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学应该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电子类课程应着力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在学校支持下,他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大胆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有创造性、实用性的实验,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创新能力培养由此成为当时并不多见的热门话题。

     

        随后,邹逢兴产生一个新想法: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以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竞赛培养发现创新人才。1988年,邹逢兴在全校发起本科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此后一年一度组织实施。

     

        这一创新之举,搅活一池春水。全校学员广泛参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交流,最终演变为现在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当时的本科生、该校自动控制系主任周宗潭教授回忆说:“首届本科生电子制作竞赛实行自主选题,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我以‘学生宿舍节电控制系统’作为参赛题目。邹教授又是帮我查找资料,又是帮我到市场选购元器件,在他的指导下,我获得这次竞赛的一等奖。”

     

        得益于读本科时奠定的创新能力基础,周宗潭如今已成为脑科学与认识科学领域的年轻专家。

     

        考试方法的改革创新,始终是教育界一个既热门又难突破的问题。邹逢兴从最初“半开卷”考试的初步探索,到现在的“结构化考题+一体化试卷+闭卷考试+百分制评分”考试方法的完善,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好评,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认为“在全国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此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并沿用至今。它的最大好处在于,最大限度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到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上,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师,要将创新贯穿教学全过程。”邹逢兴说。近年来,他指导的学员,有267人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居全国高校前列。

     

        “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2006年,欧微考上邹逢兴的研究生。上进心较强的他急切地希望出成果。很快,他写出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拿给邹逢兴审阅。邹逢兴看后认为仿真实验不充分,要求重做。他说:“论文写作是一件严肃的工作,决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标准。这样吧,我和你一起做。”于是,邹逢兴利用晚上时间与欧微一起做实验,认真观测和统计实验结果,又告诉欧微如何把仿真实验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到论文之中。

     

        欧微将论文反复修改几次之后,感觉不错,再次送给导师。几天后,他从邹逢兴手里拿回论文,看到论文已被修改得密密麻麻,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放过。

     

        欧微十分感动,他想:老师又陪我做实验,又付出这么多心血修改,就把导师的名字署在前面吧。邹逢兴却说:“署名并不重要,你能懂得如何做学问,我就满意了。”欧微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乌鲁木齐某部工作,很快成长为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邹逢兴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每个学生都成材,是老师的责任。”

     

        有一年,邹逢兴给大三的120名学员上大课,期中考试时有11个同学不及格。邹逢兴拿着11张试卷反复揣摩研究,找这些同学的问题,又和他们单独谈话,指出问题,鼓舞士气。他还召开成绩优秀同学的座谈会,要求他们与不及格同学结对子帮助。期末考试时,这门课只有1名学员不及格。

     

        回顾教书育人生涯,邹逢兴深有体会:“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也当不好老师。”

     

        邹逢兴长期给学生上课,也经常给年轻教员讲课。每年,学校组织新教员岗前培训,总是安排邹逢兴讲第一课,如今这已成为学校青年教员走上讲台前的必修课。

     

        多年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邹逢兴成为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领域的知名教授。他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有一批教学能手超过我。”为此,邹逢兴对年轻教员总是不遗余力地进行传帮带,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并亲自为他们审阅、修改教案,指导带领他们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帮助他们成长。如今,他所带领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已形成了“一人多课、一课多人、老中青结合”的教学梯队,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

     

        短评

     

        须臾不能忘的“爱和责任”

     

        邹逢兴说:“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因为“爱”得炽热,邹逢兴多次放弃当官和改行赚钱的机会,在三尺讲台稳稳站了43年;因为有“责任”——他铸就两门国家精品课程,带出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培养了上万名高素质人才,登上了一般教师无法企及的事业高峰。

     

        邹逢兴的事迹证明,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爱和责任”,不仅是“师德的灵魂”,也是一个现代国家公民的灵魂。如果我们13亿人都有一点“爱和责任”,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和平发展的强劲步伐。

     

        本报特约记者 王握文 本报通讯员 朱七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