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6日 星期五

    解放区最早战地木刻集惊现石家庄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6日   07 版)

        本报讯(记者耿建扩)日前,专注抗战史研究的河北红色文献收藏家王律寻访到一本《战地木刻》。它是上世纪40年代,晋察冀边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西战团)艺术家在灵寿县油盆村出版的木刻集。恰逢抗战75周年前夕,更增加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王律今年40岁,喜欢红色收藏,喜欢研究文史和艺术创作,是河北省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就在5年前,王律收到了一本朋友送的《古塞艺术作品选》(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古塞是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士,并参加了总政领导的西战团,还在1942年编印了《战地木刻》。木刻在当时的敌后边区很流行。解放前期存放到现在的木刻集很稀有,由此他萌生了寻找一本当时的木刻集的想法。于是,王律花了5年时间,走遍了河北、上海以及京津各地的古玩市场、古旧书店等,直到今年的7月1日,终于从石家庄市平山县的一个藏友那里,收购到了一本稀有的《战地木刻》,如获至宝。

        这本被王律用塑料膜紧紧包裹的《战地木刻》长22厘米,宽17厘米,颜色微微泛黄。打开《战地木刻》,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夸张而协调的造型,传统与现代在这本木刻版画上完美融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独特魅力。里面收录了古塞、徐灵、李劫夫、李又人、吴坚等西战团艺术家的作品,均是黑白色的木刻版画,其中都是解放区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抗战的场景。其中,李又人的一幅《水磨》木刻反映了当时晋察冀边区利用水利发展生产和边区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古塞的作品《憩息》的画面,则是八路军战士在一株大树下草地上轻睡,远处是战马吃草等场景,表现了古塞诗一样的遐想构图。时隔多年,集子除封面有些水渍外保存完好。

        对于《战地木刻》具有的文献和收藏价值,河北画院副院长李彦鹏告诉记者,从版画的风格来看,确实是上世纪40年代的木刻真品,“现存的那个年代的木刻集很少,我多年来也一直没见过那么早期的作品,我认为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以及文献和收藏价值。”

        河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藏部主任苏文珠告诉记者,目前省图书馆还没有收藏到这本书,苏文珠随后又查询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编目,国图在编的目录里也没有找到该书。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这本《战地木刻》为珍贵孤本。

        目前,王律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参与创作、编印该书的红色木刻家,以及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王律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出版了这么精美的木刻集,我很佩服当时的人们,我特别想进一步研究这段河北重要的革命美术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