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就是记者的家
基层有“大鱼”,基层有“活鱼”。回顾自己的新闻实践,感受很深。
这两年,我在基层采访的时间一共300多天,先后独家报道了优秀农村中学校长李黎明、独守山林30年的“活雷锋”刘真茂、“最美护士”何遥等多个重大典型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回头一看,如果我不是呆在基层,这些“大鱼”,这些“活鱼”,也许就失之交臂了。我喜欢在基层走的感觉,有一句话,“四海为家”,基层就是记者的家。
二、用脚走,更用心走
今年1月,我推出系列报道《两个大学生的爱心假期》。这是一个特殊的题材,一次特殊的采访。这是因各方条件限制,“走转改”实践中衍生出的另一种“走基层”途径,记者把用脚走的任务交给了报道的主人公吴立强和李进,记者的心跟他们走,通过大学生的镜头和故事,把云贵贫困山区的现状告诉读者,把他们的爱心举动和感受展现给读者。两名大学生的艰苦打动了很多读者,如果记者跟随前往,很难让两人生活十分艰难,反而会失去报道最本真的色彩,因为是“心走”,反而保持了生活的原生态和真实性。
脚走基层,更要心在基层。
三、引导读者与为读者着想
走基层,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十分重要。就在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制止医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第二天,被患者打伤却勇救患者生命的护士何遥震撼出现!一个普通护士的浴血壮举,是和谐医患关系的极好范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本报领导指出,要以最快速度、最好质量推出“最美护士”何遥,要把何遥事迹放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的大局中去衡量、去把握。
在引导舆论,引导读者的同时,我们还要为读者着想。何遥是怎么被打伤的?救人的紧急场景怎样?这么弱小的女子,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和力量?何遥救人是一时的闪光,还是一贯表现的积累?何遥退还患者家属2万多元赔偿款,她自己是不是很有钱?我们的报道一篇篇给予了答案。本报关于何遥的连续报道,做出了深度与高度。
四、记者不是旁观者
记者的心要与老百姓紧紧贴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记者不是生活的旁观者。
在狮子口大山,记者与刘真茂朝夕相处,既发现了刘真茂的重大新闻价值,也发现了英雄的难处与危险。从认识刘真茂到第一篇文章见报,长达1年零7个月,多次采访刘真茂,与刘真茂保持电话联络,得知刘真茂的发动机再次遭到破坏,马和羊遭枪杀,我多次向当地领导反映情况,刘真茂的处境已大大改善,英雄不再孤单。在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幸福感。这就是走基层带来的快乐,这就是记者的职业给我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