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2日 星期一

    走基层·寻找最米乡村教师7

    从8个到851个

    ——记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伯什坎特镇双语小学校长黄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2日   09 版)
    黄明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课。本报记者 王瑟摄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72年3月6日   ●任教学科:小学数学、小学语文

     

        ●毕业学校:新疆喀什农校

     

        ●从教地点: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伯什坎特镇双语小学

     

        ●任教经历:1992年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汉族农场小学教数学;1997年调伯什坎特镇小学开办双语班;2000年双语小学正式成立

     

        ■情景回放:

     

        今年5月15日,是喀什地区小学升初中毕业考试。黄明的女儿也在其中。那天,女儿知道爸爸也要到考试现场,一大早就等在学校门口。但考试的铃声响了,她也没见到爸爸的身影。

     

        下午考试前,女儿再次等在学校的门口,仍未见到爸爸的身影。当她不小心划破了试卷,监考老师给黄明打来电话说明情况后,女儿的哭声已经清晰地从电话里传了出来。那一刻,黄明的心猛地揪起。

     

        黄明不是不知道女儿也在这所学校里参加考试,但他带着自己学校两个班的学生忙着考试。当他想起看看女儿时,女儿已进入考场,他只能悄悄地从窗口望一望女儿的背影。

     

        ■现实真情:

     

        别看黄明校长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对喀什地区莎车县伯什坎特镇双语学校的学生来说,他既是校长,也是老师,更是爸爸。他的关心与爱护,感动了所有家长与孩子。

     

        黄明办双语学校的事,还得从他分配到莎车县汉族农场当老师时说起。

     

        汉族农场小学当时有两个汉语教学班,两个民语教学班。每当他给孩子上课时,窗口总有几个民族学生趴在那儿听。有一天,他问这些孩子:想不想学汉语?孩子们回答说:怕学不会。黄明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就能学会,还能学好。

     

        1994年,时任四年级老师的黄明一家家地动员、走访,8名维吾尔族学生走进自己的班,与16名汉族学生一起上课。那时他要兼顾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边给汉族四年级学生教学,一边给这8名学生从汉语拼音开始教汉语。

     

        “那时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学汉语,经常遇到维吾尔族老乡对我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向我吐口水,困难太大了。但我只有一个念头:让这些农村的孩子早点学会汉语,给他们一个语言的工具,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黄明回忆道。

     

        1997年黄明调到伯什坎特镇小学任教。这里的许多维吾尔族家长想让孩子学汉语,但师资力量不够,学校无力开办双语班。这种情景让黄明坚定了走双语教学的路,他从父母那里借了4000元钱,找了一间仓库,从旧货市场淘来旧家具当课桌,办起了新疆第一个双语教学班。

     

        “我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那个年代,4000元钱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少的数目。但父母从来都对我很信任,知道只要我认定的事,一定能办好,所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给了我,这让我更有压力和动力了,一定要办好这个班。”

     

        让黄明感动的是,曾经跟随他学了两年多汉语的汉族农场小学的那8名学生听说黄老师办了双语班,也跑到伯什坎特镇小学来,要求参加黄明的双语班学习。面对孩子们渴望求学的眼神,黄明无法拒绝他们的请求。但他们的吃住成了问题,他就从镇农技站、兽医站、文化站、水管站四处租房子。有时一个学期他的学生分别在四五个地方上课、住宿,真正成了一个“游击”教学班。

     

        “从1997年到2004年,我带着孩子们搬了五次家,一直到2006年,我们才彻底解决了学生吃住不在一起的难题。现在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全县最好的,今年又建了一栋学生宿舍楼,下学期我们就解决男女学生分楼住宿的问题。学校也多次获得全地区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等众多荣誉。”黄明自豪地说道。

     

        更让黄明自豪的是,2000年莎车县二中第一次开设双语班招收首批80名初中生,全县近千名考生经过考试后,最早跟黄明学双语的8名学生全部考入,前七名的学生齐刷刷来自那8位学生。此事一经传出,黄明与他的双语教学班立即名声大振,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也就在这一年,伯什坎特镇双语小学正式成立,成为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第一所农村寄宿制双语小学。如今,这所学校的生源覆盖莎车县29个乡镇,还有来自叶城、泽普、麦盖提等县的学生,在校学生达851名。

     

        “自开办双语教育以来,我们学校走出的大学生已有70多名,全校第一个双语教学班的53名学生有23名考上大学。每年学校考入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占全县200多所小学的一半左右。许多学生创造了这个镇的第一:第一个高中生,第一个内地高中班学生,第一个大学生。最初跟我学双语的8名学生,4人当了老师,一人当了医生,一人当了护士,还有一人做生意也很成功。在全国所有内地高中班里,都有我的学生。”说这话时,黄明的眼中透出一种幸福,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

     

        ■情景回放:

     

        6月22日上午,是黄明爱人到乌鲁木齐市医院复查的日子。因为学校尚未放假,黄明无法陪爱人,放假在家的女儿自告奋勇陪妈妈去了医院。

     

        4年前,黄明的爱人被查出患有癌症。那一刻,他觉得家里的天塌了。

     

        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家人,一边是牵肠挂肚的学生。两难的选择中,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学生。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教学时间里,他整日奔波在学校里,有时几天也不回家一次;放假时,他全身心地陪伴在爱人身边,陪着她去云南、去海南。

     

        而黄明的妈妈也是重病在身。黄明只要从学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父母家看看,再回自己的家。

     

        现实真情:

     

        “我能从穷乡僻壤来到杭州上学,与我的启蒙老师黄明息息相关。‘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又想起了曾经朝夕相处、亲如父亲的黄老师。往事历历在目……”

     

        这是黄明首批8名学生中的一个叫吾西尼亚孜的学生2007年参加新疆“感谢恩师”征文大赛获一等奖文章中的一段话。当时黄明并不知道这个消息,当他无意间从电台里听到学生获奖消息和这段话时,他的泪水不知不觉中流了下来。

     

        1998年吾西尼亚孜的父亲去世,母亲卧病在床,哥哥是个盲人。尽管当时他只有8岁,却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无奈的母亲提出想让孩子退学,可黄明说:“我来资助吾西尼亚孜继续上学。”

     

        小学毕业时,吾西尼亚孜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2004年,吾西尼亚孜以优异成绩考入内地高中班,前往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就读。那一天,黄明早早来到车站给他送行。看到其他学生拖着拉杆箱,而吾西尼亚孜只背着一只蛇皮袋,黄明马上到车站外的商店买了个拉杆箱。临开车前,黄明又塞给他500元钱,交代他:“到了杭州,同学们去哪儿玩,你也一定要去,长长见识。”

     

        上学期间的吾西尼亚孜每次回到镇里,第一个要去看望的就是黄明老师,在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心里,黄明早已就是自己的父亲。2008年正是他参加高考的时间,也是黄明爱人查出患病的时间,懂事的吾西尼亚孜不想再增加黄明的负担,就报考了免费师范生,虽说他的分数达到了大学录取线,但因报考学校的原因,他落榜了。回到伯什坎特镇后,黄明让他来学校做了个代课老师,鼓励他参加自学考试。现在已顺利拿到专科毕业证,今年参加公务员考试也顺利通过,走上了人民警察岗位。

     

        “离开小学8年了,您对我的好,真是数也数不清。初中时您帮助我顺利地从双语班转入汉语班,高中时,您从北京找到一位资助我的人。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会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朝我的梦想不断努力……”

     

        这是伯什坎特镇第一位大学生布买热木2012年元旦前发给黄明的信。这个女孩现在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还担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党支部的书记。电话里她说:“今年假期我们组织了一个志愿者队伍要来学校,为家乡做点事。”

     

        就在2011年暑期,她连续两天都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无奈中她哭着给黄明打来电话。正在乌鲁木齐市出差的黄明二话没说,立刻给她买了一张飞机票。当她的母亲坚持要把钱给黄明时,黄明动情地说:“这些孩子都是我的孩子,给自己孩子买张回家的票,没什么好谢的。”(本报记者 王 瑟)

     

        黄明的人生箴言:

     

        做老师最幸福的是,看着自己的学生走遍全国,走向人生最辉煌的舞台。

     

        同事的评价:

     

        事必躬亲,亲历亲为。黄明老师让我看到了他在坚守,坚守在新疆最偏远的乡村,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就是为了更多的孩子走出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支教老师 刘小红

     

        学生的评价:

     

        我有过许多老师,但最难忘的是黄老师,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更是我慈爱的爸爸。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 布买热木

     

        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社社办公室(请注明“最美乡村教师2012投稿”字样)

     

        投稿邮箱:zmxcjs@gmw.cn

     

        联系电话:010-67078888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