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9日 星期五

    国与家连在一起

    ——香港回归十五年成就回顾·两地篇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9日   04 版)

        15年前,祖国张开怀抱喜迎香港这位离家150多年的游子,香港也打量着这个略显陌生的故园。15年过去了,两地日益密切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弥合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分离,人与人常来常往,心与心日益靠近,在700多万香港同胞的心中,国与家紧紧连在一起。

     

        每天一个中等城市在移动

     

        每天清晨6点半,在连结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罗湖,边检等工作人员就开始一天争分夺秒的忙碌。15年前,这里平均每日通关客量为13万多人次,现在已增至30余万人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在移动。

     

        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香港回归15年来,内地和香港已经互为最大旅游客源地。据统计,内地居民赴港人数从1997年的236万人次至2011年的2810万人次,增长11倍;香港市民赴内地旅游人数从1997年的3977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7936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内地商务人士来到香港寻求机会。据香港贸发局统计,2011年赴港参展的内地展商比1997年增加13倍,现已超过1万家,买家增长20倍,逾15万人。

     

        两地交往合作还延伸至科学技术领域。2010年,香港理工大学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了联合实验室,研发探月工程所需的精密仪器。曾参与“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等重大课题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学林珲教授,于2011年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国家太空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告诉记者,香港很多科研人员对国家航天事业有极大兴趣,合作涉及天体物理、天体化学、医学、测量、机械工程等诸多领域。

     

        回归以来,香港向内地莘莘学子敞开了大门。15年间,赴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增长迅猛。据统计,本科生由1997/1998年度的仅7人,增至2011/2012年度的4582人;研究生由937人增至4353人。

     

        国家就在我心中

     

        回归之后,升国旗典礼成为香港生活的新元素,也是中外游客来港观光的重要节目之一。

     

        每年“七一”回归纪念日,升旗礼最为隆重。前往观礼的香港市民往往要提前两个小时抵达,才能挤进广场。大家挥动手中的国旗、区旗,连成一片壮观的旗海。一名已经参加过3次“七一”升旗典礼的香港女中学生告诉记者,能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升旗礼觉得很自豪,自己每次看到旗帜升起都很振奋。

     

        同样让她感到亲切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她和家人曾到昂船洲参加“军营开放日”,看士兵表演,尝部队小食,登海军舰艇……她说:“这个活动已经成了香港人的别样嘉年华。”

     

        自进驻香港以来,驻港部队每年都举行“军营开放日”,迄今已有23次开放活动,共吸引47万人次香港市民到军营参观。每次开放日入场券一票难求,不少香港市民通宵排队等候领取。

     

        驻港部队三军将士出现在义务植树的山岗上、无偿献血的医院里、敬老爱幼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军训的操场上……一点一滴、默默奉献,让他们深得香港民心。

     

        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主办的“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现已在香港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品牌效应”。自2007年首届赛事举办以来,每年参赛规模不断扩大,迄今已吸引全港300多所中小学、超过15万名学生参加。

     

        爱国爱港的薪火,在一个个与祖国共享荣耀的时刻燃起。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行,让香港再次走进全球的聚光灯下。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成为香港的城中盛事。港人精心设计的香港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香港案例馆跨越1200公里的距离,在上海落地,与祖国相连。

     

        上海世博会落幕后,中国馆“镇馆之宝”——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赴港展出,再次引发热潮。香港先后参加过三次世博会,为何对上海世博情有独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一语道破:“因为这一次世博在祖国举行。”

     

        文化连根 水乳交融

     

        春节写“挥春”吃“团年饭”,清明扫墓祭祖,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猜灯谜吃月饼,重阳登高敬老……香港市民年复一年,保持着“最中国”的过节习俗,重回祖国怀抱后,深藏在香港社会的中华文化基因更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佛教传入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香港回归以后,佛教在香港的地位不断获得提升。1999年,香港正式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定为公众假期。佛教盛事也屡屡在香港登场,最具代表性的是内地的佛指、佛牙、佛顶骨三大佛家圣物全部赴港,“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今年4月在香港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表示,“论坛”能在港举行,是香港与内地佛教界多年来相互交流、密切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执行主席、香港西方寺住持宽运法师说:“‘一国两制’下,两地佛教虽互不隶属却同根同源,15年越来越近,水乳交融”。

     

        在香港的舞台上,民乐演奏、戏曲演出、中国书画展、文物珍品展等一系列内地赴港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受到港人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内地演出团体赴港活动每年超过一百场,已形成“艺海流金”、“香江明月夜”、“国粹香江校园行”等众多品牌。

     

        相知日多 感情越浓

     

        两地之间的频繁交往,大大增进了同胞之间的了解。“向香港和港人学习借鉴”,回归以来一直是内地媒体和学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在交往互动中,内地同胞亲身感受着港人的“不一样”,从中找到“东方之珠”在世界上焕发出耀眼光芒的动力之源。

     

        每当内地遭逢重大自然灾害,特区政府和香港民众也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共投入100亿港元,援助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援建项目涉及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等多个领域,项目总数达190个。

     

        被昵称为“阿福”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给国人留下了永恒的感动。汶川地震发生后,身患顽疾的他跑到最前线协助受灾同胞。两年后,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他又赶到现场,在坍塌的孤儿院中奋不顾身救人,不幸在一堆无情的瓦砾之中停止了呼吸。另一名遗爱玉树的港人曾敏杰也让内地同胞泪眼相送,铭记于心。他在将物资送往玉树最偏远村寨时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内地网民将他誉为“新阿福”。

     

        除了这两位“阿福”,还有许许多多港人默默在为内地贡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他们的善心善举,让内地同胞深刻感受到,爱心无距离,同胞一家亲。

     

        而每当香港经济、民生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内地都会鼎力支持;大批内地同胞来港消费,使香港市面始终保持荣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北上发展,参与到内地的崛起与进步中……

     

        前段时间,内地小童在港铁进食、个别内地学者发表情绪化言论、“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等问题,一度让两地民众关系成为媒体关注热点。对此,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表示,去年内地访港人次已经相当于香港常住人口四倍,个别事件发生在所难免。

     

        他给出的解决方案,一是正确看待和尊重彼此差异,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二是理性做好疏导工作,勿对个别事件意气用事,甚至因噎废食;三是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

     

        大潮奔涌,难免溅起浪花。对于类似的小摩擦、不和谐,内地与香港各界已能泰然处之、理性对待,因为15年共渡难关,15年相知相惜,两地民众的心已越来越近,两地之间的心理差距已越来越小。

     

        (据新华社香港6月28日电 记者曾繁娟、刘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