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8日 星期四

    栉风沐雨 紫荆更艳

    ——香港回归十五年成就回顾·经济篇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8日   07 版)

        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该杂志发表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回归15年来,在特区政府和700万香港同胞百折不挠的进取下,在中央政府与内地人民不遗余力的支持下,香港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非典与禽流感疫情等冲击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繁荣、贸易活跃、金融发达、旅游昌旺,保持着亚洲最具活力城市的桂冠,2011、2012年连续被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评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栉风沐雨,这支植根祖国怀抱的紫荆花开得更加艳丽、繁盛,为全球经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乘势而上 “三大中心”更稳固

     

        一百年前,没有人能预见到,积贫积弱的中国会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紧跟祖国崛起的步伐,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完成了向高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回归15年来,香港不但没有“死亡”,反而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2.7万美元,提升到2011年的3.4万美元;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香港已连续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2012年世界银行对183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排名中,香港位居第二;标准普尔对香港的债务评级升至最高级别3A级;香港失业率2011年降至3.4%的历史低位,几乎实现“全民就业”。

     

        《时代》周刊指出,如果说19世纪是帝国的时代,20世纪是战争的时代,那么21世纪则是金融的时代。而“纽伦港”的提法证明,香港在这个“金融世纪”,有能力与纽约、伦敦鼎足支撑起全球金融网络。

     

        香港能够续写财富传奇,背后是内地经济的崛起。15年前,中环写字楼内工作的白领,无论有无内地背景,工作、生活用语都是清一色的英文。15年后,各大银行内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甚至外国雇员都能讲上几句普通话。如今,从香港到北京、上海的航班平均每半小时一班,公务舱班班爆满,里面多是前往内地寻找商机的香港商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说,15年来香港金融业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内地经济的腾飞。香港利用本土优势,依靠祖国支持,在配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独特角色。

     

        每周,香港约有400条货运航线与世界500余个港口相连,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口港之一。随着内地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香港的转口贸易也获得大幅提升。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占香港贸易总额近一半,香港的转口贸易九成以上与内地有关,内地已成为香港转口货物的最大市场和最主要来源地。

     

        化险为夷 危机来时不孤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但“大概10月份左右,亚洲金融风暴突袭香港。我记得那一天银行的拆借利息突然猛涨到70%以上,最后甚至到100%,什么生意都没法做了,这是我一生从未见过的局面。”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回忆说。

     

        在国际金融炒家疯狂狙击下,香港股市和港元伤痕累累,金融体系风雨飘摇。生死攸关之时,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的庄严承诺和坚定支持,不仅让香港市民吃下“定心丸”,也让特区政府有了坚强后盾。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国际金融炒家铩羽而归,香港金融市场化险为夷。

     

        此后,香港又接连遭逢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香港都不孤单;每一次,中央政府都不会坐视,都会相助香港化险为夷。

     

        非典爆发时,香港经济陷入低谷。中央当机立断,推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CEPA,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大范畴,为香港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

     

        随后每年,内地与香港都签订CEPA补充协议。如今,CEPA和八项补充协议使以香港作为来源地的产品得以零关税进入内地。

     

        2008年爆发的欧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时至今日仍在蔓延,香港饱受冲击。同样受到冲击的内地,不忘对香港伸出援手。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港澳部分独立成章,强调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同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带来中央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促进两地合作的36项政策措施,为两地合作向更广、更深发展建立了制度框架,搭建了政策平台。

     

        中央一系列举措,为寒冬中的香港送来阵阵春风,不但帮助香港确立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推动香港把握住“中国机遇”。

     

        截至今年4月,内地在港上市公司695家,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45.8%;市值占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近六成。作为首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今年头4个月,经香港银行处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全国总额的96.4%;截至4月,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债券发行额累计超过2200亿元。

     

        新起点上 抖擞精神再出发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中国内地则正在进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变革。“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香港,要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特区政府官员、金融界人士及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香港应摸清祖国经济增长的脉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配合祖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好独特角色。过去,香港在国家“引进来”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大力推进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号角已经吹响,香港仍大有可为。

     

        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可以为内地企业到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法律、融资和交易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内地、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是实现两地企业优势互补、共担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两地企业可不断丰富合作的具体途径、扩大合作渠道、提升合作层次。

     

        对于香港传统优势产业金融业,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助理总研究主任方舟认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香港应把握机遇,主动开发新产品,配合国家的发展需要。“未来五到十年,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成为香港金融业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香港航运业竞争力减弱。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经济研究处主管谢国樑指出,香港航运业未来应向船舶管理、海事保险、融资、仲裁等产业链中的高端服务环节转型。“香港还应利用好中国成为贸易航运大国的机会,与珠三角形成一定分工,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

     

        此外,香港是中西文化汇聚地,资讯自由发达,教育师资雄厚,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方面得天独厚,在新能源,电子设备、通讯、物联网等领域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同样可使香港在国家新一波改革发展中觅得巨大商机。

     

        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说:“对香港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我很有信心,扩大香港经济基础,我们有方向,也有办法。” (据新华社香港6月27日电 记者高路、林建杨、刘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