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8日 星期四

    一个新“精神图腾”的解读

    ——写在严高鸿荣誉称号命名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8日   07 版)

        中央军委追授严高鸿“模范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命名大会,近日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举行。同一天,在教员办公楼前,矗立起一尊2.8米高的严高鸿雕像——这是继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等8位人民军队英模人物雕像之后,这座军事学府里树起的又一个“精神图腾”。

     

        学院学报原主编、博士生导师、教授严高鸿,于2010年12月18日溘然长逝。本报去年5月30日曾以通讯《用生命守望党的理论阵地》,报道了他用生命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感人事迹。自他去世后,崇敬、缅怀、追思、感悟,就没有离开过这位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

     

        在严高鸿的继任者、学报现任主编何怀远教授看来,严高鸿是幸福的,“因为他从教的31年,是与时代一同成长的31年,也是与党的创新理论一路同行、同心同德的31年。奔涌向前的改革开放大潮赋予严高鸿广阔的理论视野,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完善更给了严高鸿不竭的奋斗动力。”

     

        像个战士一样,不断出征

     

        1978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完成三年学业后,严高鸿相继收到两份调令:一份是到南京军区机关工作;另一份则是到南京政治学院当一名政治理论教员。

     

        严高鸿选择当一名政治理论教员。他说:“我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做一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员,是多么神圣的事情!”为此,他一干就是31年。这31年里,严高鸿像个战士一样,不断出征。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经济的大发展逐渐显露,严高鸿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对于时代课题的敏锐眼光。他在《论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一文中指出,“纳入人类实践的自然环境作为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过生产力系统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他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个紧跟时代脚步的结论,后来被有的学者命名为“严高鸿命题”。

     

        忆起这些往事,74岁的老院长毕文波泪光盈盈:“强烈的使命意识,出类拔萃的攻关能力——我们这支军队,多需要这样的理论人才啊!”

     

        “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在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队伍里,以生命追求真理的又岂止严高鸿一个人呢?

     

        有人说,严高鸿以这种方式告别,是偶然,也是必然。在怀念严高鸿的日子里,很多人回忆起那些倒在严高鸿之前的老师们——

     

        滕云起教授,弥留之际还惦记着自己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专著,听到专著问世后,昏迷许久的他竟露出孩子般的笑意;

     

        苟家喜教授,患晚期肺癌,躺在病床上还要求女儿把研究生李晓燕的学位论文《论农村股份制经济》一字一句读给他听。参加完这篇论文答辩后的数小时,他便与世长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遗憾而去。即使只剩下最后一滴血,也要把它洒在教学岗位上。”徐学旺教授生前说过的这句话,成了他生命的写照;

     

        周隆德教授的离去,与严高鸿惊人地相似,他也是在自己的办公桌边突然倒下的;

     

        姚子甦教授,81岁患晚期食道癌,躺在病床上的3个月里,他一只手输液,一只手在电脑上逐字敲出《跨越代沟的心声》……

     

        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冰山在水面上很壮观,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下。”那么,就南京政治学院而言,这一群以自己的无限忠诚集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下的理论战士,不就是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他们默默奉献,终生勤勉,用自己的坚定信念托起千千万万“举旗人”的信仰。

     

        不仅仅要讲他没讲完的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经典原著导读》,是严高鸿生前与汪维钧教授一起承担的教学任务。严高鸿生前讲了两课,他去世后,给汪维钧留下了一本5000多字的讲义。

     

        翻开这本讲义,汪维钧不由感慨:“高鸿一节课要讲4篇原著,高度概括,如此精准,这是把他毕生研究所得的精髓传授给了学员啊!”

     

        2011年3月的一天,汪维钧走上讲台。正式讲课之前,他对学员们说了这样一段话:“当我接过严高鸿教授的讲义时,我明白,我不仅仅要讲他没有讲完的课,更意味着我要接过他的担子。”

     

        在南京政治学院院长蒋乾麟、政委程建国看来,严高鸿没有上完的“课”还有许多;在学院培养新一代合格军队政工人才的路上,许许多多后人在追随着他……

     

        去年6月,学院党委研究决定,设立严高鸿基金。9月10日教师节,学院颁发首届“严高鸿奖”。今年五四青年节,又颁发了首届“严高鸿奖学金”。

     

        获奖当天,首届“严高鸿奖”获得者刘正斌教授从5万元奖金中捐出两万元,返还严高鸿基金。这位正在撰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担当》的教授说:“见贤思齐,我知道应该怎样做!”

     

        见贤思齐,越来越多的教员踏着严高鸿的足迹前行。

     

        去年以来,研究生学员李媛媛每周都要走进驻地社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光是宣讲严高鸿先进事迹就有8次。“一个人接触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就会接受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谈起社区群众的热烈反响,回龙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陶艳红对此深有感触。

     

        在五队学员刘铭宇的心中,严高鸿是一个永不下课的老师。他在校园网上发帖说:“今天,您虽然早已经不在讲台上,但我们还是您的学生。”

     

        严高鸿的研究生徐军说:“我理解,当严老师走向生命的余晖,他最大的愿望,是身后站起具有创造和超越能力的一代新人。”

     

        严高鸿在生命最后一刻指导的研究生刘大勇,其论文《我军国际形象传播研究》在匿名专家评审中获得4个优、1个良,已经通过答辩,他也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去年,这一选题成为全军2011年度科研课题被立项研究,刘大勇成为课题组长。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有一位名叫何畏的29岁女教师。当年,她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严高鸿曾是评委主席。严高鸿去世后,何畏组织学生参观严高鸿事迹展览。看到严高鸿生前亲笔改写得密密麻麻的书稿,看到那根严高鸿使用了13年、被学报大样磨平刻度的尺子,看到那条严高鸿生前因工作推迟就医的最后一条短信,大学生们被震撼了。何畏说:“严教授的事迹能感动这些90后学子,让我懂得,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说服力最强!”(本报通讯员 严满伟 洪大鹏 董 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