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次全国高校党建会,81311个高校学生党支部,4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106654名高校专职辅导员,10万余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64位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受到全国表彰,85.5%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表示赞同……一个个数据表明,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明显,高校学子精神风貌总体向好。
课上课下以德为先
“感受到自己身为青年肩负的责任,入党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5月21日上午,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专题辅导课甫一结束,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张中帅等18位同学就立刻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得益于高校党建、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多项保障。
2004年以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连续召开8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围绕不同主题加强高校党建部署,提高了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自觉性。江南大学连续多年开展“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名片”活动,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党员在宿舍挂起“党员之家”红色字牌……据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高校共建立学生党支部81311个,本科生中“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建设形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近年来,教育部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高校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初步形成教师愿讲、学生爱听的局面。
“感恩学校给我带来的充实生活,感恩辅导员对我的教育、关怀。”教育部连续21年的高校师生滚动调查显示,55.2%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到了“很大”或“比较大”的作用。各高校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待遇、选拔培养上下功夫。截至2011年,全国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106654人,专职辅导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5%,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校内校外合力育人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8年来,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形成合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宣部、教育部围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编发专题教学参考资料,高校普遍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的形势政策课,让我们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模糊认识及时得到厘清。”北方工业大学学生刘伟认为,这样的课程学生很喜欢。许多地方建立省部级领导干部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制度,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大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更加了解。
在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各地各高校开展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活动,形成了“百千万实践育人工程”等一批社会实践活动品牌。目前,我国每年有20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有10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借助网络这一青年学生喜用、乐用的平台,各地各高校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海在全市高校推进“易班”网络平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广东自2008年起将电子信用档案建设与学生助学贷款、综合测评相结合,为近200万广东高校大学生建立了个人电子信用档案。
各地各高校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通过校训、校歌、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载体建设,进一步探索文化育人有效途径,打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教育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暨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研讨会”,引起教育战线对博物馆等育人载体建设的进一步重视;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话剧《约定无期限》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品,让大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培养担当与大爱精神。
“劳动模范进校园”、“道德模范进校园”……教育部坚持把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多次组建全国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各地高校巡讲。据统计,在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教育系统入选人数比例近20%,其中近2/3来自高校。“我们表彰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扶危济困的大学生先进典型,希望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感受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本报记者 张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