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万众瞩目中落下了帷幕,作为全球12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策的强劲引领和上海迈向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阔步声中,电影节给了我们更多的期待。
作为文化大都市,电影产业在其中的位置如何?可以比照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既是金融中心,也一定是电影产业的中心。无疑,上海成为电影之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塑造电影之都,需要政府的推手。世界上著名的国际电影节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支持下的公共机构主办,政府承担比较大的资金投入,比如“戛纳电影节”预算约为2000万欧元,其中一半几乎来自公共财政资金;威尼斯电影节预算约为1200万欧元,意大利文化部提供700万欧元左右的资金;柏林电影节预算约为1950万欧元,联邦政府议会拨款约为每年650万欧元。上海今年就为电影节设立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显示了政府推动的决心。
塑造电影之都,需要产业的升级。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承载着中国电影人的世纪梦想。近年来,对上海电影原创和产业发展的焦虑,上海电影似有一时之困,但这没有影响上海的远大谋略,迪斯尼、梦工厂先后落户,民营电影业的崛起,理性电影市场的培育,上海电影的兴盛已为时不远。电影承载着文化的使命,同时也肩负产业的重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电影产业是必然的选择。
塑造电影之都,需要社会的参与。电影节巨大的预算,还要靠专业组织、合作伙伴、私人企业、赞助商的共同支持。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开始就由政府主导,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体制,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专业化和组织运行能力不断提升,保证电影节能够向同类电影节办节水平靠近;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名片,成为不少上海人每年初夏的浓浓期待。电影节如能有意识地将展映单元向长三角都市圈辐射,其影响力必将进一步扩大。
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城市的节日、市民的盛宴。电影,是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电影之都的蓝图,还有很多未知的笔墨,要我们去泼洒、绘就。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