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发射前夕,记者走进航天员中心,对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一)
作为中国首位两度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显得十分平静:“航天员的职业就是飞行,不可能因为飞过一次,就可以躺在成绩和荣誉上面睡大觉。”
刘洋对这位老大哥非常敬佩,“他总是把地面训练都当做太空失重环境来对待。天宫一号实验舱底部装有一些脚限位器,用来防止航天员失重漂浮。在地面模拟器训练时,他每次起身或移动位置,一定会先把脚放进限位器。”
在景海鹏的影响下,航天员们都养成了在地面模拟太空生活的习惯。采访中,记者看到,他们用过的纸巾、喝过的矿泉水瓶盖,都会很自然地装进训练服衣兜,盖好兜盖,再用粘扣粘牢。
刘旺告诉记者,“训练时,海鹏常跟我们讲,起身一定要慢、动作要轻,因为我们身边遍布各种管线,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在失重状态下,任何动作都要想清楚再做,不能像在地面一样随意。比如转头这个动作,在地面上是以脖子带动头部,但在太空中一定要转动整个身体,因为头部活动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长期负责航天员选拔训练工作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合格的指令长,既要完成好自己担负的任务,又要成为乘组的‘核心’,景海鹏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在飞行学院学习时,景海鹏是公认的优秀班长。同学有困难,他热心帮忙;工作有难题,他带头往前冲,把一个班带得像铁板一块。入学不久,他就加入中队篮球队,并当上了队长。第一学期,球队参加篮球赛,连大队都没出线。但他不气馁,带着队友们刻苦训练,奋起直追,第二学期就拿到了大队第一名。在他的带领下,球队一年一个进步,毕业时还获得了共15支球队参赛的全校篮球赛冠军。
(二)
此次任务,刘旺将担任手控交会对接操作手,亲手操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对接。而这个对接过程,他已在地面模拟器上训练了1500多次。
很多人觉得,作为操作手,只要把控制技术掌握纯熟就足够了,但刘旺从不这样认为。训练初期,他几乎每天都要和对接机构研制人员、飞船系统专家通几次电话,了解科研人员的设计思路、操作手柄对飞船的控制规律,认真记录每次操作的手感和设备响应状态。
景海鹏介绍说,训练中,刘旺从不满足于熟记工作手册上讲的故障处理程序,他会深入思考故障背后是什么原因,操作指令发出去后,设备会如何响应,会给其他设备带来哪些影响。
一次故障模拟处置演练,刘旺发现,按照手册上的操作程序,可能会延长处置时间,影响操作结果。他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故障现象和处置机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专家复核,果然他的方案更优。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的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把标准提高到了0.2度。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有一次到交会对接模拟训练现场检查,要求刘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上机操作,结果在各种不同任务状态下,他都能做到分毫不差、一次成功,周总高兴地挑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这个航天员选得好!”
(三)
当记者问刘洋作为中国首位“飞天女”的感想时,她的回答颇令人意外,“毛主席接见首批女飞行员时曾勉励大家:要当战斗员,不当表演员。这句话一直是我们女飞行员的座右铭。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我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应有的贡献。”
“神九”任务中,刘洋主要负责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试验管理,内容涉及航天医学、工效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共计达数十项。对于一位进入航天员大队刚满两年的“新兵”,这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自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到今年6月首飞,两年来,刘洋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就连航天城的大门,都没有迈出过一步。
除了单调的生活,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离心机训练就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项目。当机械臂高速旋转时,人的全身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丝毫动弹不得。体液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血液不能正常流向大脑。一次次训练,一次次煎熬。按照刘洋现在的成绩,她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承受8个G的过载,也就是说8倍于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依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正常操作。
外表亮丽的刘洋多才多艺,在学校当过播音员,在军乐队吹过黑管,在空军时代表部队参加军区演讲比赛,还获得过第一名。人生的轨迹如果按照自己当初的设想,今天的她,或许正坐在某幢大厦的写字间,成为一名衣着光鲜、人人羡慕的“白领丽人”。可如今,她却已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一种仰望星空追寻梦想、踏遍荆棘收获荣光的壮美人生。
英雄的飞天女,祝你飞得更高更远,让中国之美在太空绽放!
(本报记者 尚文超 詹 媛 本报通讯员 宗兆盾 朱霄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