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雨后初霁的午后,福建省福鼎市贯岭镇茗洋东宫古戏台上,当地木偶剧团的提线木偶戏又开演了。随着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铿锵的旋律,几位提线木偶艺人通过几十根纤细悬丝,牵动着浓墨重彩服装华美的木偶演出的传统剧目,让在场的老观众鼓掌连连。
在福鼎市翠郊古民居的天井中,“姚氏京剧剧社”提线木偶传承人姚允光通过提线木偶演绎京剧艺术,他用手中的丝线牵动着传统京剧人物木偶,仿佛给木偶注入了灵魂,其手、眼、身法步神酷似真人一般,惟妙惟肖,堪称一绝。这种技艺非一朝一夕之功。
福鼎提线木偶戏传承发展历经几起几落。目前,戏班人数一般10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分担拉琴、吹奏、打击乐伴奏等。唱腔有京调、闽调、畲歌,说白有汉语、畲语、闽南话、浙南腔。操作木偶者还根据剧中人物分别装扮成男女老少角色,提拉、说唱,一身多能。他们最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水浒传》《西游记》《陈靖姑》《目莲救母》《二十四孝》等二十四本。
据文献记载,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传承不辍。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包含了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在表演中也有极多的运用,因此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一个提线木偶一般都系有16条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