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

    光明述评

    向“最美司机”吴斌致敬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5日   01 版)

        数百个花圈,上千次鞠躬,无数陌生人自发悼念,百万网友含泪致哀。人们用这种方式,向“最美司机”吴斌献上敬意。

        5月29日,在驾驶大巴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高速公路莫名飞来的铁片破窗击中了他。忍着肝脏破裂、肋骨骨折的剧痛,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打双闪灯,拯救了全车乘客。他倒下了,再没站起来。

        这是一位被交警评价为“超人”的司机——“大客车刹车拖印是笔直的,一个肝脏被突然刺破的司机,要用怎样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啊!”在生死攸关的刹那,他冷静地完成了一系列停车流程,完美诠释了驾驶员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必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敬持谨守,才有生死关口以生命履职的一刻。

        做到了别人能做的事是尽职,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是英雄。这是一位让无数网友感叹“震撼”的英雄——“他用临终前的责任心、爱心、勇气诠释了平凡的伟大,人虽已去,但精神永存。”人的本能是危机时刻首先自救,他的第一冲动却是保护24名乘客的安全。以生命守护生命的行为背后,是良善的本性,是道德的自觉。必有汩汩流淌在日常人生中的高尚与磊落,才有这样迸发人性光辉的瞬间。 

        吴斌在生死关头的76秒中,重新定义了这个社会的道德生态,再次标注了社会道义的高度,在人们称量社会道德的天平上,添上了一枚沉甸甸的砝码。这个社会的尊严的确曾受到某些失德失范行为的踩踏,但也同时得到了无数吴斌式英雄的托举。这76秒制动带来的感动和震撼提醒着我们:道德缺失、信任危机、人情冷漠,并非生活的全部,善与美的力量始终是这个社会的元气,始终在伦理生活的脉络中缓缓运行。如果我们能站在社会道义的高度定义吴斌,为什么不能通过吴斌重新打量社会?

        一个社会道德规则的形成与确定,取决于所有成员的道德“合力”。因此,所谓健康、所谓文明,不仅仅指制度的完善、法律的彰显、教育的普及、救济渠道的多元;也指成熟的道德自治、伦理生活中自行协调的基本能力。这种自治存在于街头巷陌、人家里弄,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的道德构架提供了一个一个的支点。“最美司机”吴斌与“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护士”何遥一样,都是平民中的英雄,都是虽普通却稳固的道德“支点”。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善行义举,传递了正向的力量,矫正了不良风气,将社会发展的势头向文明方向牵引。从这个角度讲,“平民英雄”们挽救的,不只是从坐在大巴中的24位乘客、险些遭遇车祸的学生、高空落下的婴孩、将要坠地的患者,还有我们所有人对社会道德的信心和耐心。

        积善成德,跬步千里。上升到国家运行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也同样离不开善的汇聚、善的传递、善的感染、善的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明确指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个价值坐标的确定,是对无数具体道德行为的抽象,而这种道德标准的光大,也需要无数“平民英雄”的诠释和践行。

        向所有“平民英雄”致敬!他们点燃的星星之火,将带来文明的燎原之势。

        (本报记者 刘文嘉 最新报道《杭州送别英雄吴斌》见10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