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30日 星期三

    知识分子最应有奉献精神

    作者:问 樵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30日 02版)

        因为,知识不仅是财富、力量,更是责任。奉献,有各种各样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其实质,乃是一种胸怀,它使人摆脱浮躁,拥有远见。

        这是我们从“余梦伦班组”新老两代航天知识分子身上获得的感悟,也是当今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都有必要时刻自省的准则。“知识分子”四个字,不应该是“知识”加“分子”的简单组合。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全世界的企业都在担心这一点。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人们对“创新”的渴求,已经超越了单纯对“财富”的关注。不仅因为财富的积聚越来越有赖于创新,而且,“创新者生存”正在成为新的竞争法则。如果失去了创新能力,哪怕是跨国巨头,也很可能在短短数年间从辉煌的顶峰轰然坠地。

        “余梦伦班组”,是一群为火箭注入生命“基因”的人。40多年来,确保他们始终保持旺盛创新能力的“成功基因”又是什么呢?

        是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人们耳熟能详。对中国航天人来说,这是一种血脉传承。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就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精神气质。

        然而,仅有精神,创新之门不会自动打开。

        “余梦伦班组”的成功,在于找到了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创新能力的途径。航天前辈对年轻人细心指点、倾囊相授,“老”组员对“新”成员倾力帮扶,年轻人众人拾柴集智攻关,在开拓通天之路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甘做同伴前进的垫脚石。

        这是一种最朴实无华的奉献。在利益纠葛的现实生活中,在可能一步登天的科学世界里,做到这一点,需要过人的品质。

        正是在这样一个人人奉献的氛围中,“余梦伦班组”的年轻人,既能获得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视野,又能拥有从原点起步的从容。由此,创新不再是好高骛远的口吐莲花,也不再是闭门空想的无本之木,而是水到渠成的生活常态。

        “强国之需,我辈使命。”在“余梦伦班组”的工作区,高悬着这八个字。使命感,正是这个年轻的团队肯于奉献、甘于奉献的渊薮,也是中国从白手起家到跻身航天强国的成功基因。

        衡量一个人是否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谓,不仅要看其知识是否渊博,也不仅看其是否有指点江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摆脱一己之私的心魔纠缠,拥有心怀天下的气度。

        “余梦伦班组”虽多是年轻人,却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榜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