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之下,孩子们在宽阔的塑胶场地上快活地活动着。
轮滑、跳绳、打球……同样的大课间运动,在这里又有新颖之处:跳袋鼠、推圈、抛大球。这是在城里的学校极少看到的。
没错,这就是一所乡村学校——北京密云县太师屯镇中心小学。
从外观上,看不出它和城里学校有什么差别,甚至更开阔,更亲近自然,空气更清新。
而让校长蔡瑞山欣喜的是,县城里的名师来到了学校,而且一来就是3年。孩子正在享受着越来越优质的教育,农村学校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处北京东北郊的密云县80%面积是山区,全县80%以上的中小学生也分布在农村山区乡镇。用密云县教工委书记张文亮的话说,“山区孩子能否享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事关密云县未来的长远发展。”
教师岗位交流,就是密云县提升教育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弥补山区师资力量不足,改善农村学校师资结构,该县从2006年起,全面启动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用4年时间分批选派105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岗位交流,其中552名山区教师到县城交流,468名县城和平原教师走进山区学校,30名县城教师进行城区校际间交流。这些交流教师人数占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涉及所有中小学校,涵盖所有的中小学学科,初步实现了县城内教师的合理流动。
“来校交流教师最多的时候,曾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0%。一大批县城和平原地区教师的到来,既优化了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更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急需的新理念、新经验,有力地提高了学校内涵发展水平。”蔡瑞山告诉记者,学校市、县级骨干教师数量从2006年的8人发展到23人。交流教师、本校教师快速成长,派出教师回校后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本校教师张勇与交流教师孔小兴经常到外地讲学,成为教师队伍的领军人物。
教师岗位交流,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开始像县城孩子一样,注重艺术修养,认真对待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交流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授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现在,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逐年提升。
本报记者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