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记者,是记录我们身边的伟大、感动,乃至渺小、愤怒的人。而记录这一切,记者用的是手中的笔、镜头,甚至鲜血和生命。
2012年5月17日,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喀喇昆仑山麓,安徽媒体的两名年轻记者在记录最艰苦地区群众生活状况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殉职——
陈巍,男,1981年生,安徽日报摄影记者。
周全报,男,1979年生,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摄像记者。
他们倒在采访归来的路上,把自己的职业和姓名镌刻在亘古不变的高原上。
用生命完成的采访
5月10日,安徽主流媒体赴疆新闻采访团,前往新疆和田地区及皮山县,采访安徽援疆建设工作。
这注定是一次艰苦的采访!从江淮大地来到南疆高原,气候、饮食的巨大差异,头痛胸闷的高原反应……采访团一行虽然早有思想准备,各家媒体派出的都是年轻且能吃苦的记者,但在累计行程3000余公里、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采访过程中,还是饱尝艰辛。“三天没洗澡了”,这是5月15日陈巍在微博上的笑言,自5月11日起,他共发了9条微博,最后一条,发于17日7时59分。虽然行程颠簸,采访辛苦,但他每天都惦记着家里怀孕4个月的妻子。
17日早晨,浑身疲惫的周全报对同事说,他高原反应有些严重,头疼得很厉害。同事奚源劝他好好休息,他没有答应,仍吃力地扛上摄像机,跟着采访团出发了。“海拔到了5380米,在那个高度,周全报的身体已经很难受了,只有不停地吸氧……”奚源随手拍下周全报的最后一张照片,是刚干完活的他正在大口吸氧。17日中午,周全报和妻子通了最后一次电话,他说:“头很疼,就不多说了。”
下午4点58分,在结束采访返回途中,车辆从高原下行,因路面打滑,不幸翻下路基,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两个年轻的生命。事故发生前,陈巍一直在拍照,最后一刻,他本能地按下了快门。那一瞬间,画面全是黑的。同车的同事,听清了周全报断断续续说的两句话,一句是:“其他人怎么样?”第二句是:“摄像机在哪里?”
让镜头始终聚焦现场
而立刚过,他们的人生是短暂的,而生命定格在工作中,他们的人生无愧无悔。他们以生命践行了“走转改”精神,从江淮大地到戈壁大漠,他们的镜头始终聚焦在新闻的现场。
“摄像机就是我们手中的枪,和战士一样,再苦再累,都不能轻易地丢下。”这是周全报生前说的话。出发前,同事们建议他换一台轻便的小型摄像机。他婉拒了同事的好意,不仅扛着十来公斤的大摄像机,还拎上五六公斤的专业三角架。“这样拍下来,画面才有保证。”在新疆采访期间,他一直坚持使用三脚架拍摄。不到一米七的他,拖着沉重的摄像器材,艰难地行走在沙漠中。
“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优秀的记者都有同样的品质,而这句摄影名言是陈巍、周全报共同的座右铭。
“陈巍经常说摄影记者就像在战斗,我们要离战场近一点再近一点,为了拍摄更好的画面,爬上塔吊、下到矿井、跳到水中、伏在田野……他是我心中的榜样,他做到的很多事,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同事杨竹沉痛回忆,2006年,陈巍策划了“空中看安徽”大型航拍报道,他不顾自身安危从空中拍摄的许多图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早在济南军区空军航空兵某部服役期间,陈巍就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06年5月29日中午,陈巍等记者在宣城宣州区采访途中,看到一名中学生遭遇车祸,生命垂危。他们立即停车救人,将重伤学生送往医院,使之脱离危险。
记者张笑峰与周全报合作多年,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夜查假冒农资的采访经历。午夜时分,造假窝点大门紧闭,里面传来阵阵犬吠,查处和采访都陷入僵局。这时候,周全报不顾自身安危,和几名执法人员一起,背着机器翻过高墙,潜入大院,在恶犬环伺、不法分子虎视眈眈下,他第一时间拍下了大量的现场资料。
追求升华永恒的精神
有人干新闻,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人干新闻,只是追求一份潇洒,而更多的记者,把新闻当做崇高事业,把自己融入其中。陈巍、周全报,正是用不懈的事业追求,让自己短暂的人生升华了永恒的精神。
同事们记得,在淮河流域大洪水期间,从王家坝闸到蒙洼蓄洪区,处处留下了陈巍跃动的身影;在抗洪一线,他经常饿着肚子在大堤上来回奔跑,他和抗洪官兵一样在泥水中和衣而卧;在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中,合安高速庐江段路面积雪结冰,大约30公里的路上,上千台车辆被阻,数千人被困。陈巍主动请缨,在冰雪路上步行30多公里。
8年多来,陈巍始终牢记职责,不畏艰辛,一心扑在新闻摄影上,坚持把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和普通群众,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摄影作品曾获得首届亚洲新闻摄影奖三等奖,并多次荣获安徽新闻奖。
“让手中的摄像机带着思想去拍摄”,周全报对新闻事业执著追求,精益求精。为了做到业务精湛,本来中专毕业的他一直刻苦自学,先后参加安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远程教育,完成了新闻学专科、本科学业。在11年记者生涯中,他拍摄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新闻奖。
同事们说,性格温和的他对工作有股子“拧”劲。2011年9月17日是第十一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周全报和同事代朋飞赶到马鞍山拍摄一个应急救援演练画面。按照节目总体要求,这在播出成片中只占很小的分量,但周全报依然十分投入地拍摄。警笛还没拉响,他就爬上最高的楼顶,俯拍演练现场的全景。消防车陆续赶到,他又冲下楼,来到第一线,一丝不苟地拍了一个多小时。
陈巍、周全报——两位年轻记者倒在采访归来的路上,用鲜血和生命把自己的职业和姓名镌刻在高原,也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谛和价值。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