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正义说“今生研究好‘预制混凝土塔基基础’(简称‘赵氏塔基’)这一件事,我死而无憾”后,记者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在今年2月14日召开的“2011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他独创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的“赵氏塔基”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感动源自敬佩:2001年,赵正义辞掉待遇优厚的建筑公司经理职务,创立专门从事“赵氏塔基”研发企业——北京九鼎同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15年来,“赵氏塔基”反复革新,经过九次升级换代,拥有专利102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
干了一辈子建筑,要给后辈留下点儿东西
1946年5月出生的赵正义,在农村长大,他自己怎么也没想到这辈子会研究塔基技术,而且一研究就是15年。
“赵氏塔基”因赵正义发明而得名。同费时、费力、费料的传统塔基相比,它只需将设计生产好的预制构件像搭积木那样“拼接”,当日安装,次日作业,省时省力,而且可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绿色环保。
其实,赵正义研究新塔基技术源于一次偶然。
1997年,担任北京劲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赵正义,发现国内外固定式塔机需配置轻则几十吨重则上百吨的整体现浇混凝土基础,体积大、重量大、无法搬运,平均使用寿命不足半年,资源利用率不足1%!他作了个形象的比喻,“真的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
乐于迎接挑战的赵正义将研究的偶然变成了成功的必然。回想新塔基第一次安装试验的经历,赵正义依然记忆犹新。1997年6月,塔基由13件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组合后,塔机超载10%起吊,水平臂连转三圈,赵正义看到仪器监测结果证明基础稳定时,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赵正义开始“算账”:两台400型塔机平均每年转移3个工地,一年节省5万元,明年再购进两台630型塔机,5年内光基础就省下50多万元,等于省下买两台新塔机的钱……为此,他高兴得几天没睡着觉。
人生有“三宝”:自信自强、学习、创新
用赵正义的话说,成就他的是人生“三宝”:自信自强、学习、创新。从瓦工到企业经理,从初中生到研究生,从一般技术工人到高级工程师,靠的也是这“三宝”。
“上班第一天,赵老师就送我一本《建筑材料手册》,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锲而不舍,青出于蓝。’”与赵正义共事20年的王凤梅说。
1976年,30岁的赵正义进入一家乡镇建筑企业。虽然家庭经济条件、学历和专业技术基础较差,但他从未放弃对未来的追求。他深信读书是学习前人知识经验的最便捷途径,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读书两小时,由浅入深,30余年从未间断。
我国塔机技术领域开拓者、硕士生导师,今年92岁的刘佩衡感慨地说,假如时光能倒退20年,我和赵正义肯定能一起合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承担一些重大科研难题。
赵正义的发明创造发轫于1982年,室内抹灰护角制作的新工具、新工艺,内容被引用到《建筑施工手册》(第二版);专业论文《室内抹灰的水泥护角》,被《砖瓦抹灰实用技术》收录……
做好“赵氏塔基”,死而无憾
“继续研发新塔基技术,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这件事做好了,我死而无憾。”赵正义说。
为筹措新公司注册资金,他将楼房卖掉,平房抵押,将自己置于破产边缘。特别是2003年到2006年,研发最困难时期,几个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破旧平房内,夏天炎热难耐,冬天透骨奇寒……
2006年3月,美国一家国际投资公司出价1000万美元,要买断“赵氏塔基”专利权。这对于缺乏资金的赵正义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但他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赵正义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这项技术每年可为国家节约196万吨水泥、33万吨钢材、1030万吨砂石料,我们把专利权卖给美国人,可以一下子富起来。不过每年可以减少725万立方米混凝土垃圾,创造61亿元经济效益的塔基技术就会被外国人控制。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只能作贡献,绝不能使绊子。”
本报记者 王昊魁
短 评
基层岗位也能放光辉
从瓦工、班组长、质检员、施工队长到企业经理,无论在哪个岗位,赵正义都以“人能我能,我能人不能”为标准,争上游,攀高峰。凭借这样的信念,他36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绽放出新时期农民工的亮丽光彩。
人能我能是学习的过程,我能人不能是创新的过程。勤于学习、不断充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这种优良品质在赵正义身上得到最好诠释。对每个人而言,身份无贵贱,地位无高低,最重要的是激发自身潜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认真求索,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升华个人品质。
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以自强、创新贯穿自学成才、岗位成才全过程,赵正义的人生历程没有跌宕起伏,却实现了连续跨越。他是2.6亿农民工的杰出代表,更是每个劳动者学习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