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记者走进常州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北校区,即被古韵悠悠的编钟古乐和百人二胡演奏所吸引。农村也能有这么专业的艺术教育,让记者感到意外。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于育人。在常州,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重构人的精神世界,让每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自由汲取成长的养分,激扬生命、快乐生活。”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告诉记者,常州把艺术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丰富人的生命世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上,从体制机制上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能研究、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了艺术教育的“常州模式”。
规划先行,艺术教育常态化
一年级礼仪,二年级艺术体操,三年级航模,四年级陶艺,五年级跆拳道,六年级摄影艺术。常州市博爱小学校长巫惠群介绍,除了这六个年级课题,学校还开设了30门供学生选修的体育、艺术校本课,“以确保每个孩子至少有一门艺术专长”。
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甘亦农说,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常州以育人为价值导向,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艺术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常州从课程改革入手,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评估各项考核体系,并实行艺术教育专项督导,坚持每周选择一所学校开展常规教学调研,根据学生课程表进行不定期随访。目前,全市100%的学校均开设艺术类校本课程或开展艺术社团活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常州建立起“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五级优秀艺术教师评选、奖励和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艺术教育学科教研基地、成立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组,定期开展教学科研和大练兵,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艺术专业水平。
通过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促进农村艺术教育平衡发展。在确保艺术教育投入逐年递增的同时,对农村和特殊学校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300%。依托卢海洲(书法)、金燕南(音乐)等名师工作室,开展专题研究、主题沙龙等活动100余次,带动50多位优秀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其中不少教师来自金坛、溧阳的农村学校。
搭建多元平台,打造艺术教育品牌
2004年,由常州市副市长居丽琴牵头并建立专项基金,常州启动实施了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即用8至10年时间创建100所书法特色学校,培训1000名合格书法教师,培养10000名青少年书协会员。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影响广泛,目前已创建67所书法特色学校、11所书法特色示范学校,培养合格书法教师350多名,发展常州市书协青少年分会会员4000余名,被誉为书法教育的“常州现象”。
在全市大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即让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较好地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目前,常州已建100所体育特色学校,120所艺术、书法特色学校,建成近万个体育、艺术社团或俱乐部,平均每所学校有20多个。常州还计划在殷村职教园建设篮球基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爱好,加大专业化人才苗子的培养力度。
为提高艺术教育活动的学生参与面,从2006年开始,常州将各学校的艺术节整合成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逢双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器乐比赛、舞蹈比赛、书画摄影陶艺作品比赛及展览,逢单年举办短剧比赛、声乐比赛,每年举办小主持人比赛及高中生“三独”比赛等。前来参观的专家表示,常州的艺术教育系列活动,不仅仅是搞几台大型演出,而是通过坚定、持久的努力,“把艺术教育,化作所有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每个学生心中永不落幕的文化活动。”
多元化艺术平台,激发了学校、学生内涵发展的活力。常州建成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9所,常州市聋哑学校被评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常州市南夏墅中心小学舞蹈《想爸爸想妈妈》、常州市第五中学的小合唱荣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展演活动一、二等奖。
传承优秀文化,让艺术教育“永不落幕”
常州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与传承本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本土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推动传统艺术、草根艺术进校园,积极探索城乡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路径——这同样是常州艺术教育工作的追求。
常州收集整理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乡土艺术、文化教材,并聘请铁烙画传承人汪鹤鸣等民间艺人执教,使金坛刻纸、武进留青竹刻、常州乱针绣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通过常州艺术教育的“本土行动”,在学生心中得以传承与绽放。其中,涌现出了金坛白塔小学金坛刻纸、武进区鸣凰中学留青竹刻、常州市勤业中学乱针绣等一大批本土文化特色学校,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李 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