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大连5月24日电(记者吴琳 通讯员张林栋)由本报主办的“发展民族教育 增进民族团结——大连理工大学民族教育32年”研讨会今天在大连召开。
5月23日,本报在头版刊发了《为边疆繁荣播撒希望》的长篇通讯,对大连理工大学发展民族教育的典型事迹进行了报道。在今天的会议上,与会者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开展民族教育的实践,针对民族教育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
本报副总编辑李春林在讲话中说,大连理工大学不仅是一所办学积累深厚、社会口碑良好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有着民族教育的光荣历史。在30多年的实践中,大连理工大学不仅积累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丰富经验,还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邵春亮这一先进典型。大连理工大学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教育,积极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充分体现了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部民族司副司长张强充分肯定大连理工大学的做法,如在民族教育中直接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保证与本科的顺利衔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混合编班,保证教学质量。他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学校党政领导和所有的老师对民族教育事业充满感情,高度重视。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副司长边境表示,大连理工大学32年来培养6000多名新疆各族青年学子、在职科技和管理干部,既是民族教育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党和国家民族教育的一个缩影。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在会上介绍了该校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他说:“我们深深体会到,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充分认识民族教育工作的内涵与意义,是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前提。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队伍是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基础。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日常思想工作、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是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关键。切实解决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会上发言的还有辽宁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曲建武、辽宁省民委副主任马剑、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赵丽芳、大连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华、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原班主任邵春亮、大连理工大学民族班大四学生阿丽娅·克里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