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均衡之路

    从“共好”走向“更好”

    ——北京海淀学区“携手工程”的创新实践

    作者:刘 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6日 14版)

        海淀学区地处北京中关村高科技核心地带,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海淀学区在校际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择校问题尤其突出。“给每个孩子一所好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有好老师、使每个孩子都得到个性发展”,减少甚至消除因择校带来的区域矛盾,是现阶段海淀学区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共生:支持而不是领导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16字是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好诠释。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大同理想,必须在尊重差异、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使学区成为学校之间、校长之间、师生之间携手互助同行的学习发展共同体,从“共好”走向“更好”。

        2008年,我们开始在海淀学区推进“携手工程”:中关村一小与双榆树一小、中关村三小与知春里小学、人大附小与彩和坊小学、万泉小学与西颐小学结成“好伙伴互助”学校;根据海淀培智中心的特教优势、中关村第四小学的教师团队建设、双榆树中心小学的小班化以及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外语特色,将这四所学校作为学区的资源校,组织各校的干部教师团队走进学校观摩交流、经验共享。

      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

        “携手工程”的具体措施有“六好”。

        “好书”共读。每学期开学,学区干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学校校长和中层干部购买学科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师德修养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学区各部门每学期都进行学习心得交流,不定期举行学术讲座、读书沙龙等活动。如今,营造书香校园已是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

        “好课”共品。为充分发挥学区职能,我们定期举办各种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所有评委均从学区内部产生,很少外请专家,旨在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指导力,培养学区内的专家。通过诸如“师傅引路课”、“徒弟汇报课”、“带薪脱产培训汇报课”等形式,引领干部教师聚焦课堂。不定期的名师讲座、公开课和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为教师追求面向全体、关注需求、自主互动、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

        “好场所”共用。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下,各校场所都向学区、学校开放。我们多次在中关村一小阶梯教室、中关村三小多功能厅、梦想剧场、中关村四小体育馆、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大操场等地开展活动。“好场所”共用,为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快乐实践、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条件。

        “好经验”共享。我们充分发挥优质校、特色校的示范作用,组织各校干部教师观摩交流,开展主题学习和研讨。“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核心价值观,其主题沙龙由“好伙伴”互助校的班主任名师共同主持,博客的博主也由成员轮流担任,在分享交流中共同提升专业智慧。

        “好伙伴”结对互助。“好伙伴”互助学校互派教师、互动教研、定期互访,进行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2007年,中关村一小和双榆树一小互派教师进校带班授课,率先进行海淀学区教师双向交流试点工作。万泉小学与西颐小学互派体育教师交流学习一年,还派中层干部到西颐小学工作两年,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2009年,中关村三小派教学干部到知春里小学工作一年。人大附小和彩和坊小学则围绕教学管理和班队会等主题开展了多次团队研讨交流活动。

        “好邻居”联片教研。我们组织地域临近学校开展联片教研,通过校际会课、专题合作、主题论坛和教学互访,达到同伴互动、整体提高的目的。为提高规模较小学校教师的整体素养和中层干部的指导力和执行力,使“联合教研”成为学校学科教学发展的有效支撑。本学期,有5所学校率先开展“联合教研”,约定根据干部的学科特点,轮流、定期主持活动,拓展了资源辐射宽度和深度。

     共赢:走向共同发展

        我们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推行到今天,教师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教育行为的改变。2009年,我们申报的课题《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师的教育策略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们组建了学区12所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我是这样了解学生需求的》征文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关注学生需求,做教育的有心人”的意识;编辑印刷了《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师教育策略指导手册》,作为工具书分发到各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每天晚上准时通过飞信将小策略发送到干部教师的手机上,帮助教师以“招”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求;开展“春风师语”活动,编辑《春风师语:春暖花开》手册发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以语言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培智的10位教师与有需求的普小教师开展了“一帮一”的教研。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到普小进行学生的问题诊断,帮助学校为学生开展箱庭治疗、书法治疗、感统训练等多项有针对性的活动,使随班就读学生能更好适应班级教学。

        2011年3月,北京市和教育部首批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承诺到2015年全市所有区县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确定了北京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但“路线图”还需要我们立足实情进行谋划和实施。叶澜教授曾指出:“在学校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的开放,一个是向外的,对网络、媒体的开放,对社区、社会的开放,二是学校间、相关教育机构的相互开放……”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接收更多的信息,才能睁开眼睛看世界;知道别人在干什么,才能进一步思考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将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构建以资源开发和统整为主要特色的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菜单式教育服务,让不同的学校根据各自的需求各取所需。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